诗的现实主义

    诗的现实主义 : 电影史上采用这个术语来标志法国30年代电影的一个流派。“诗的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和组织上都没有成型。它的特点是:其参加者的艺术意向都是共同的。它渊源于德吕克(“上镜头性”)和爱森斯坦(“引起联想的形象性”)的理论以及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的艺术实践。“诗的现实主义”的大师们与20年代的实验派不同,力求运用不明显的形象转换手段(戏剧结构、文学对话、演员表演、音乐伴奏、光空声气氛、镜头组合、象征性地利用对象等等)描绘出经过诗化的客观可信性的日常生活图景。“诗的现实主义”的第一批作品有克莱尔的影片《巴黎屋檐下》(1930年),维果的影片《操行零分》(1933年)和《驳船阿塔朗特号》(1934年)。这些影片对平淡的生活,普通的人物、情况和对象进行诗的再认识。在雅克·费戴尔根据斯巴克的剧本拍摄的影片《大赌博》(1934)以及影片《米摩莎公寓》(1935)中可以看到许多“诗的现实主义”的主调,如人的孤独和焦急,感情和观念的不稳定,注定不幸的命运。这些主调后来在卡尔内的影片《雾码头》(1938)和《一天的开始》(1939)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在卡尔内的影片中,“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有最完整的体现。灌注在影片中的惊恐气氛和对凶险结局的模糊预感,是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人民阵线崩溃后社会历史局面的反映。迦本影片中创造的形象以巨大的艺术力量体现了来自民众的人这一主题。他们强硬、严整,准备进行斗争,但在无耻和叛卖面前悲剧性地无能为力。Ж.杜维威尔、舍纳尔和拉贡布等人的许多影片都是本着“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摄制的。作家马克-奥兰的“社会幻想”思想对这一流派的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这种思想就是在社会现实生活背后起作用的那种阴暗的、非理性的力量。40年代的一些法国影片直接继承了“诗的现实主义”这一传统,如:《拖船》(1941)、《夜间来客》(1942)、《永恒的归去》(1943)、《天国的孩子们》(1944)、《夜之门》、《马拉巴加监狱》(1948)、《维罗纳的情侣》(1949)等。“诗的现实主义”还对比利时的电影产生了影响(《一群海鸥在港湾死去》,1955年;《一天晚上在火车里》,1968年,等等),它还影响了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的早期作品。后来,由于“诗的现实主义”影片具有酷爱内景摄影、文学对话,选用戏剧结构和诗的象征等等特点,所以它的风格被人看成是某种古典风格。但是,这种风格的要素已在法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宝库中牢固地扎下了根。

为您推荐

施托尔克

施托尔克 : 比利时导演。1927年在奥斯坦德市组织了一个电影俱乐部。1929年执导史诗性纪录片《奥斯坦德的圣像》,1930年执导超现实主义影片《维纳斯之死》。1931至1933年在法国担任导演让·格莱米永..

史东山

史东山 : 中国编剧、导演。原名史匡韶,浙江杭州人。20岁时,到上海电报局当报务员,后进入上海影戏公司任美工师。在《古井重收记》、《重返故乡》、《小公子》中任演员。因编导《柳絮》(1925)而崛起..

史楚金

史楚金 : 苏联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1936)。1913年曾在高等技术学校学习,国内战争时又参加了红军。1920年,他进入瓦赫坦戈夫艺术学校即后来的瓦赫坦戈夫剧院。一直在这个剧院工作,直至去世。他是瓦..

施特尔纳德

施特拉乌赫

施特拉乌赫 : 苏联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1965)。1921—1924年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化第一工人剧院工作,1932年起在莫斯科革命剧院(即后来的马雅可夫斯基剧院)当演员,他还曾作为C.M.爱森斯坦的助手参加拍..

史超

史超 : 中国电影剧作家。祖籍江苏徐州,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38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3年转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46年调到冀鲁豫大军区文工团任团长,此间创作过话剧《两种作风》。1..

施陶特

施陶特 : 德国(联邦德国)导演。从1926年开始,他在柏林人民剧院当演员。曾在赖因哈特和皮斯卡托身边工作过。1931年开始拍电影。1935年拍过广告片。首次执导的短片是《你什么也带不进坟墓》(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