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约史特洛姆 : 瑞典导演、演员。1896—1911年曾在瑞典和芬兰的一些剧院从事演出工作。1898年为瑞典赫尔辛基剧院的导演。1912年,他在下述影片中扮演情人角色,如《吸血鬼》、《小孩》、《爱情死亡的时候》和《黑色的面具》。同年他执导了影片《园丁》。他执导的在当时来说典型的几部情节片是《血的声音》(1913)和《爱比恨更强烈》(1913)等。斯约史特洛姆对于社会问题、对于工人及城市贫民生活发生了兴趣,这从影片《罢工》(1913)、《英格波·霍姆》(1913)、《街上的孩子们》(1914)和《许多人之一》(1914)等片中可以反映出来。他参演了影片《托马斯·格拉尔最好的影片》(1917)和《托马斯·格拉尔最好的孩子》(1918),成功地塑造了新闻记者的喜剧形象。影片《塞尔日·维根》(又译《巨浪的日子》,1916)标志着斯约史特洛姆的创作和瑞典电影史进入了一个最重要阶段,它确立了所谓瑞典古典电影学派的美学原则。影片《山里的埃温特和他的妻子》(又译《生死恋》,1917)以深刻的心理分析而著称。作为表演艺术大师,斯约史特洛姆的表演极富情感,在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方面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度。作为导演,他在将S.拉格洛夫的小说《沼泽地田庄来的姑娘》(又译《煤矿女》,1917)、《英格马尔的儿子们》(1918)、《英格马尔之女卡琳》(1919)搬上银幕时,力求最准确地转达文学作品的精神和风格。他创作的影片《鬼车魅影》(1920)堪称世界电影艺术中的珍品。在这部影片中,无论对形式方面的探索,还是创新的、形象的处理方法都与内容密切结合起来。在这些影片中,斯约史特洛姆扮演主角,创造出许多鲜明的和难以忘怀的高尚者、坚强者、勇敢者及精神上的强者的形象。斯约史特洛姆的思想艺术原则在他根据H.贝里曼作品改编的电影《阁下的遗嘱》(1919)、《师傅》(又译《萨缪埃尔师傅》,1920)、《谁审判?》(1921)和《船上的火》(又译《火的考验》,1923)中也能体现出来,不过这几部影片从感染力和思想深度来看都比不上过去的影片,这也表明瑞典的无声电影开始出现危机。1923年,斯约史特洛姆去往美国,他在那里执导了9部影片,其中包括《风》(1928),这是20年代世界电影中的一部优秀作品。但在《丑角的眼泪》(1924)、《女王忏悔录》(1925)、《红字》(1926)、《圣洁女》(1928)等影片中会发现斯约史特洛姆的创作原则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陈规旧律之间产生了矛盾。1930年,斯约史特洛姆返回祖国并执导了作为瑞典首批有声片之一的《来自瓦德乔平格的马尔库列尔一家》,对资产阶级市侩作了绝妙的讽刺。他执导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摄于英国的历史片《在主教的长袍下》(1936)。之后,他只是以演员的身份从影。1943—1949年任斯温司卡影片公司的艺术指导。40—50年代他扮演的重要角色有:演员法尔克曼(《燃烧的火焰》,1943)。塑造了一位宁愿死去也不同法西斯占领者同流合污的人:农民博格(《诺言》,1943);尤罗季韦伊(《葡萄牙皇帝》,1944)等。斯约史特洛姆在贝格曼执导的《野草莓》(1957)中扮演博格教授并从此结束了他的创作道路。
斯约史特洛姆的创作活动给予瑞典电影的发展以巨大影响,并指明了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的道路。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