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

    莫里哀 :   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
  生平  1622年 1月15日生在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青年时代曾受当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加桑迪影响,喜爱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的诗作。中学受到良好的教育。1643年,他向父亲宣称放弃世袭权利,与贝雅尔兄妹等 9个朋友组成"盛名剧团",在巴黎演出。1644年起取艺名为莫里哀。1645年剧团倒闭,莫里哀受到债主控告而被监禁。出狱后他加入老艺人杜弗莱斯纳的剧团,到外省巡回演出。1645~1658年的13年间,他们走遍了法国西南地区。这段流浪艺人的经历使莫里哀加深了对法国社会的观察和理解,也磨炼了他戏剧艺术的才华。返回巴黎后于1658年10月24日在罗浮宫为国王演出独幕喜剧《多情的医生》(失传)。路易十四批准把王宫附近的小波旁剧场拨给他们使用。1660年,莫里哀从死去的兄弟那里收回"王室侍从"的头衔,以便出入宫廷,接近路易十四,争取得到保护。即使这样,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国家里,莫里哀的创作道路仍然极为坎坷。他的现实主义讽刺喜剧直接表现尖锐的社会矛盾,每次演出,在当时几乎都成了引起轰动的国家大事,遭到封建卫道者们一次次围攻。为了争取剧本上演,他不得不进行持久的艰苦斗争。
  莫里哀不仅是杰出的喜剧诗人、编剧、戏剧理论家,还是优秀的演员,饰演了许多重要的角色,他的演技和嗓子为当时的人们所称道。作为法国最早的"导演",他在排练时严格要求,善于引导,为法国培养出一批有才能的青年演员。他的剧团成了今日法兰西喜剧院(又名莫里哀之家)的前身。作为剧团领导和舞台调度,他享有很高的威望,经常筹备大规模的宫廷庆典。长期紧张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得了肺结核。1673年2月17日,在参加《没病找病》演出后在巴黎去世。


  创作活动  莫里哀共留下33部剧作(其中 1部与高乃依、P.基诺合写)和 8首诗。他的戏剧创作活动可分为3个时期。
  ① 1658~1664年。莫里哀率剧团回到京城后,1659年公演的第一部重要现实主义喜剧是《可笑的女才子》。该剧讽刺了矫揉造作的风气,刺痛了贵族沙龙集团,他们赶紧指使文人编写剧本进行回击,一度还将它禁演,并以扩建罗浮宫为由将小波旁剧场拆毁,企图使莫里哀流落街头。经过莫里哀申诉,国王将王宫剧场修整后拨给他使用。从1661年起,莫里哀剧团就一直在这个剧场演戏。
  接着,莫里哀演出反对封建夫权思想、歌颂恋爱自由的社会问题喜剧《丈夫学堂》(1661)和《太太学堂》(1662)。后一部5幕诗体喜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有力地动摇了悲剧的体裁独尊地位,从而引起莫里哀同以勃艮第府剧团为中心的保守派文人长达两年以上的论战,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喜剧之战"。《太太学堂》中的资产者阿尔诺耳弗把一个孤女送进修道院教育了13年,想为自己培养一个"白痴"似的愚昧驯顺的妻子,但阿涅丝一旦同生活接触之后,就冲破了封建道德的枷锁。这个戏被对手们加上了"有伤风化"、"诋毁宗教"等罪名。1663年 6月莫里哀写出《〈太太学堂〉的批评》予以全面驳斥,同时提出演喜剧比演悲剧更难的主张。保守派文人们编了些剧本反击,还对莫里哀进行人身攻击。在国王的授意下,同年10月莫里哀又演出短剧《凡尔赛宫即兴》,对当时悲剧表演中程式化的、夸张的腔调和姿势尽情嘲笑。"喜剧之战"在法国舞台上开辟了喜剧以及歌舞剧的新时代。1663年,国王赐给莫里哀"优秀的喜剧诗人"称号和每年1000法郎津贴。后来,莫里哀剧团成了"国王剧团"。


  ② 1664~1666/1669年。1664年5月12日,莫里哀在凡尔赛宫的盛大节日晚会上演出《达尔杜弗》(初演时为 3幕)。这部喜剧大胆地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一──天主教会,以致一贯以诗人的保护者姿态出现的国王路易十四在教会的压力下也急忙下令禁演。有个教士甚至要求对莫里哀施火刑。莫里哀没有被威胁吓倒。他加写了两幕,成了5幕诗体喜剧,把戏名改为《骗子》,剧终时伪君子被当众戳穿、逮捕。1668年,由于天主教内派系斗争加剧,教皇颁布"教会和平"的诏书,加之莫里哀数次上书,经路易十四批准,1669年2月5日《达尔杜弗》终于以定稿本的形式公演,演出时盛况空前。《达尔杜弗》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成熟的"政治喜剧"。在这部喜剧里,莫里哀塑造了一个性格突出而又有极大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骗子达尔杜弗,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伪君子"的同义语。


  在《达尔杜弗》1664年首次遭到禁演之后,莫里哀接连演出《唐璜》(或名《石宴》,1665)和《愤世嫉俗》(1666)两部剧本,以示抗议。唐璜虽是西班牙传说中人物,在莫里哀笔下却成了17世纪法国放荡淫佚、玩世不恭的没落贵族。通过他的嘴,莫里哀把伪善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具有的时髦"恶习"再次加以揭露。


  《愤世嫉俗》的主人公阿尔赛斯特对封建社会中横行霸道、虚伪奸诈等丑恶的习俗作了直接的谴责。但他慷慨激昂地宣讲的抽象道德原则是贵族们根本不会接受的,这就使他成为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人物。这出严肃的喜剧偏重于哲学和心理的分析,深得古典主义理论家波瓦洛的赞赏。
  ③ 1666~1673年。这个阶段,莫里哀对喜剧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屈打成医》(1666)歌颂一个乐于帮助一对青年恋人反抗封建家长的樵夫斯嘎纳耐勒,取材于13世纪法国一首民间叙事诗。他还配合宫廷的庆典活动写了几出歌舞剧。《昂分垂永》(1668)虽是一部大型机关布景的神话喜剧,却也不乏对凡尔赛宫廷隐约的讽刺。
  在莫里哀一生的最后几年中,他主要取笑的对象是上层资产阶级,批判他们努力把自己贵族化的可笑企图。他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资产者形象,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乔治·当丹》(1668)中的同名主人公是个富农,他花了大钱娶了一个贵族小姐,想以此抬高社会地位,结果不但被戴上绿帽子,还在贵族丈人的训斥下不得不向老婆跪下讨饶。
  《吝啬鬼》一译《悭吝人》(1668),是莫里哀最深刻的"性格喜剧"之一。放高利贷的阿巴贡老头嗜钱如命,可又想娶一个妙龄女郎。这姑娘碰巧是他儿子的情人。他儿子的听差偷走了他埋藏在花园里的一箱金币,使这个悭吝人痛不欲生。最后他宁可放弃姑娘,要回金币。在《吝啬鬼》中,致富的渴求和吝啬强有力地支配着阿巴贡,在法语中他的名字已成了"吝啬鬼"的同义语。


  接着,莫里哀又写了几出芭蕾舞喜剧。《浦尔叟雅克先生》(1669)塑造了一个外省土地主滑稽可笑的形象,他以为有钱就能娶到美丽的姑娘而在巴黎受尽捉弄。《贵人迷》(1670)则是莫里哀"世态喜剧"代表作,描写庸俗的资产者想依仗金钱的势力跻身贵族行列的丑态,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作了现实主义的反映。
  1673年莫里哀写出最后一部杰作《没病找病》,谴责自私自利的资产者为了自己的健康而牺牲儿女美满的爱情。
  艺术特点  莫里哀的喜剧种类和样式是多样化的,已超越古典主义的范围。他写了亚历山大体的或自由体的诗剧,也写了散文剧。他演出一些符合当时"大型喜剧"规格的5幕诗体剧,也演出不少比较灵活的3幕散文体剧。对古典主义至高无上的"三一律"和其他戏剧规则,莫里哀并不墨守,他用散文写成的《唐璜》就有明显的违背:每幕的地点都作了改变,各种等级的人物和生活场景互相对照,喜剧中具有悲剧的因素,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夹杂着超自然的景象。
  莫里哀是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他把这种体裁叫作"新的混合品种"。从《讨厌鬼》(1661)、《逼婚》(1664)至《贵人迷》、《没病找病》,莫里哀总共写了10几部把音乐、舞蹈与喜剧情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喜剧,演出时特别受到欢迎。
  从整体来看,莫里哀的所有喜剧几乎都具有闹剧的因素,后期创作尤为明显,说明他坚持平民的趣味。但莫里哀革新了民间的闹剧,他的喜剧在风趣、粗犷之中表现出严肃的态度。他采用漫画式的手法不仅仅在于逗笑,而是为了鲜明突出地塑造人物形象。他摆脱庸俗的滑稽和无聊的噱头,从生活本身发掘喜剧性。他揶揄的"滑稽人"越自作聪明,实际上就越丑态百出,也就越使人发笑。
  莫里哀的喜剧都是直接为舞台演出而写作的。他把日常的生活用语提炼后搬上舞台,显得自然、生动。剧中人物讲话的语气都恰如其分。对话俏皮、机智、紧凑,本身就是动作。莫里哀在喜剧中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词汇、谚语、格言等。他的喜剧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
  莫里哀自觉地站在人民大众的一边。他的喜剧里,飞扬跋扈,外强中干的贵族人物总是被讽刺取笑的丑角,而热情正直、机智勇敢的仆人则是歌颂的对象。《司卡潘的诡计》(1671)中的"下等人"司卡潘是全剧的主角,把主人骗到一条口袋里用棍子痛打,以致布瓦洛看不过去,在《诗的艺术》中要求莫里哀"少和人民来往"。但正是这种民主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莫里哀具有法国社会第三等级的反封建倾向。
  喜剧理论  莫里哀通过他的一些序言、论战性剧本等,阐述了一套有创见的现实主义喜剧理论和编导经验。
  他强调喜剧要反映现实、寓教于乐。在《〈太太学堂〉的批评》中,他指出喜剧是"公众的镜子","必须照自然描画","要求形象逼真"。又说喜剧是直接针对世风习俗的"讽刺"、"一般性的批评"。在1664年的《陈情表》中,他进一步说:"喜剧的责任既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病,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最好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抨击本世纪的恶习。"在《达尔杜弗·序》中,他阐明"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致命打击"。他一向认为观众是喜剧的"惟一裁判",观众的笑声就是对丧失理性的滑稽人最好的舆论制裁,迫使他们改正恶习,并使别人引以为戒。他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把"常识"定为文艺批评的标准,强调对作品和演出须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
  影响  莫里哀的喜剧已成为典范性作品,影响了许多国家喜剧事业的发展。不仅法国的勒萨日、P.de博马舍,而且英国的H.菲尔丁、R.B.谢里丹,意大利的C.哥尔多尼,德国的G.E.莱辛,西班牙的莫拉廷,丹麦的L.霍尔堡,波兰的A.弗雷德罗,俄国的Д.И.冯维辛等喜剧家都曾受到莫里哀的启发。 V.雨果、巴尔扎克、J.W.von歌德、А.С.普希金、Л.Н.托尔斯泰等名作家对莫里哀也都甚为欣赏。在法国,人们认为莫里哀代表着"法兰西精神",仅法兰西喜剧院从1680年10月21日创立到1980年1月1日的近300年间,就上演过莫里哀的剧作29783场,而名列第二与第三的J.拉辛与高乃依的剧作只演出过8697场与7019场。上演次数最多的前 6个剧目全部是莫里哀的喜剧;第一位是《达尔杜弗》(2910场),第二位是《吝啬鬼》(2342场),第三位是《屈打成医》(2126场)。今天,莫里哀的喜剧已译成几乎所有的重要语言,是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并且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莫里哀的名剧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中国已出版了李健吾、赵少侯、王了一等人的译本,多次上演过《太太学堂》、《达尔杜弗》(一译《伪君子》)、《吝啬鬼》(一译《悭吝人》)、《贵人迷》(一译《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司卡潘的诡计》等戏。莫里哀的喜剧是世界文学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参考书目
 Madeleine Jurgens et Elizabeth Maxfield-Miller,Cent ans de Recherches sur Molière,
 Gérard Defaux, Molière, oules mètamorphoses du comique, French Forum,1980.

为您推荐

米特拉,D.

米特拉,D. : 印度孟加拉语戏剧家。他出生在孟加拉纳迪亚地区的金贝里亚村,曾先后在加尔各答印度教徒学校和印度教徒学院就读。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写作。毕业后在邮电部门供职。米特拉的第一部剧本是《靛蓝园..

美国戏剧

美国戏剧 : 美国戏剧的历史较短。从殖民地时代起到19世纪初,戏剧在成就上远逊于同时期的散文、诗歌和小说。直到20世纪初,才渐趋成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赶上了世界水平而进入黄金时代。   殖民地时代,戏剧..

米南德

米南德 :   古希腊喜剧家。出身于雅典富裕家庭。他是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哲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的弟子,共写了105部喜剧,得过 8次奖。古希腊新喜剧只传下米南德的《恨世者》 (前317年发现)、《萨摩斯女子》(约..

米洛,M.

米勒,A.

米勒,A. : 美国剧作家。1915年10月17日生于纽约一时装商人的家庭,父亲在30年代初破产。米勒中学毕业后工作两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开始戏剧创作,写过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1941~1944年当过卡车司机、侍者和制盒工..

米勒,H.

米勒,H.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剧作家。1929年生于萨克森州。1945年,被迫参加"希特勒青年团"和"帝国服务队"。战争临结束时,被关入美国俘虏营。战后读完高中,先后当过记者、编辑,1959年起成为职业作家。1973年以来..

梅塔斯塔齐奥,P.

梅塔斯塔齐奥,P. :   意大利剧作家、诗人。原名彼得罗·安东尼奥·多梅尼克·特拉帕西。生于罗马一商人家庭。自幼在诗人G.V.格拉维纳门下接受严格教育,研究古典文化和法律,19岁时第一部诗集出版,后来他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