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戏剧 : 源自古代拜神敬佛的活动。雏形形成于15世纪阿瓦王朝年间,分阿迎、木偶戏和缅甸剧三种。
阿迎 缅语意为悠扬娴雅。开始为坐唱阿迎。后宫中加了舞蹈。初期女角、丑角各一。女角且歌且舞。丑角插科打诨,背名诗、讲韵白,即席助兴,后发展为女角丑角各二,演出一些简单故事。用鼓、竹匣琴、笛子伴奏,后增加了编鼓、编锣、唢呐等。1885年缅甸王朝覆灭,艺人们散落民间。丑角往往是班主兼编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迎舞台采用了景片、灯光,服饰华丽;缅乐西乐兼有;女角五、六人,兼饰剧中男女角色,丑角二、三人;剧目系自编的短小喜剧、闹剧,或在简单情节中贯串演出各种舞蹈,或演出某些古典名剧片断。有的团亦唱时代歌曲,跳现代舞。阿迎剧团小巧灵活,到处皆可搭台演出。到20世纪60年代全缅此类剧团有60~70个。大多在仰光、曼德勒两地。
木偶戏 因缅甸古时唯木偶戏可搭高台演出,故又名"高戏"。15世纪已出现。缅甸木偶是牵线型的,一说从中国南部传入,一说贡榜王朝波道帕耶王时剧务大臣吴多首创。木偶高约2英尺,牵线最多的有60根。传统有28偶像,有动物、神仙及帝王将相等人物。初期仅有一白幕无道具。操纵木偶者和演唱者由 2人分担。演出分3部分,首先表演开天辟地和动物舞蹈。其次表演宫中活动、王子公主相爱等。最后演佛本生故事或自编剧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木偶舞台出现女演员,偶像增多,目前木偶剧日趋衰落。
缅甸剧 源头有二:一是平地戏,一是宫廷戏。平地戏源于民间,相传始自阿瓦王朝年间,因在平地上铺席片演出故又名"低戏"。为了敬佛,场地中立一木竿,上缠椰枝、番樱桃枝。在面对观众的场地前面中央立一竹竿,上挂灯火。后侧插设一横杆,上挂刀、鞭、弓、棍之类道具,并挂有头盔或面具。一道具木箱置中央,按剧情发展可代表金銮宝殿、公主寝宫、高僧寺院等等。初期演员男6女2,可演全场,后逐渐增多。角色常用唱、白表明所处场景。
1558年缅甸征服了暹罗的清迈,一些艺术家被带回缅甸宫中,这就是源自泰国的缅甸宫廷剧的开端。其演出方式基本与低戏同。目前缅甸发现的最古剧本是1733年巴德塔亚扎的《红宝石眼神?怼贰9卑裢醭ǖ琅烈?1782~1819在位)曾派音乐家与诗人赴泰国、柬埔寨、马来亚考察戏剧,翻译罗摩、伊瑙等故事的剧本,配以创新了的缅甸乐曲、诗白、舞姿在宫中上演,使宫廷剧有了全面发展。到贡榜后期(1859~1885)戏剧普及各地、剧情更具现实意义,剧目变短,便于上演。宫中也开始建剧院、观戏厅等,据说当时宫内演罗摩等剧甚至有200人参加。吴金吴、吴邦雅等剧作家也竞相创作,开创了一个缅甸戏剧的新时期。1885年后西方音乐舞蹈以及舞台技术传入缅甸。首先把平地戏变成剧院舞台演出的是人称"缅甸戏剧大师"的吴波盛。他是个唱做俱佳的男角,首建活动帆布剧院,巡回各地。他用灯光、布景等加强演出效果。在唱腔、舞姿上也进行了创新,并改编了不少佛经故事剧。与其同时齐名的另一表演家是吴盛格东。
20世纪30年代,缅甸文坛上兴起了一场改革文风的"实验文学运动"。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作品最先被缅甸作家佐基、德钦巴当等人介绍给缅甸人民。莫里哀的风格和创作思想直接影响了缅甸文坛。新写的剧本不再用成段的诗文,而采用生动的对白,这是当今缅甸话剧的开端。40年代由于战争烽火波及缅甸,许多电影演员迫于生计投身戏剧演出,从而扩大了戏剧界的队伍。上演的剧目中不仅有古典宫廷戏,而且有现代歌舞剧、说唱剧和话剧等。由于宣传工作的需要,在40年代后期又开始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剧种──广播剧。1948年独立后,戏剧创新者、名演员瑞曼丁貌将古代宫廷剧与现代话剧、说唱剧等融合在一起。1962年后国立剧团成立,并兴修剧院。1970年9月组织了全缅"戏剧与戏剧文学讨论会"。经过多方努力,近年来缅甸戏剧有所提高。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