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J.-P.

    萨特,J.-P. :   法国剧作家、小说家、哲学家。1905年 6月21日生于巴黎。1924~1928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1933~1934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开始形成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1941年获释,遂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战后创办《现代》杂志,1955年曾访问中国。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以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1980年4月15日逝世。
  萨特一生写了11部剧本,还写过几部电影脚本。他的剧作取材广泛,戏剧构想独具一格,艺术手法娴熟,台词精妙。而寓于剧作中的存在主义哲理,则是使萨特区别于其他所有剧作家的一个主要特征。萨特说过:"任何戏剧都是以表现哲理为前提的。"他又说:"的确,人在一定的境遇中是自由的,他在这种境遇中并通过这种境遇进行自我选择,因此,在戏剧中必须展示人所处的简单境遇,以及在这些境遇中所作的自由选择。"他主张戏剧要表现人在一定境遇中的自由选择,故而他的剧作也称"境遇剧"。萨特所谓的"境遇",就是制约人的自由行为的种种客观条件,包括国家、社会、制度、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传统习俗等等。人既然只能在一定的境遇中选择自己的行为,而行为与境遇又始终处于矛盾状态,那么表现这种矛盾冲突便是境遇剧的核心问题。
  萨特于1940年6月被德军俘虏后关在集中营里,发现戏剧对人的心灵具有极大的震撼力,便写了一个关于圣诞节故事的剧本《巴里奥纳或雷电之子》,表现教徒和非教徒的团结精神。
  神话剧《群蝇》(1943),是萨特获得著名存在主义剧作家声誉的奠基石。该剧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描写王子俄瑞斯忒斯战胜朱庇特,主宰自己的自由意志,终于铲除篡位的暴君,报了杀父之仇的故事。俄瑞斯忒斯最后把天神朱庇特点化的能使人产生负罪心理的苍蝇引走,恢复了阿耳戈斯城邦的自由。剧本以象征性的台词暗示人民终将觉悟,击败德国法西斯统治。
  寓言剧《密室》(1944)巩固了萨特作为存在主义代表作家的地位。剧本把相互角逐的一男二女置于阴森的地狱式的房间里,三个亡魂都不改生前的本性,每个人都为一己之私而试图葬送另外两个人的幸福,但谁也不能如愿以偿,以至男主角加尔散不胜感喟地说:"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尖锐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以邻为壑的人际关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现实。这句话已成了存在主义的名言。


  萨特于战后发表的《恭顺的妓女》(1946)是他一系列剧作中的佼佼者。剧本较为深刻地揭露和鞭挞了美国白人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群众的歧视和残酷迫害以及白人参议员的伪善嘴脸,剧本对社会最底层的黑人群众和妓女寄予同情,呼吁社会正义,从而体现了剧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剧中女主角最后仍然被种族主义者的花言巧语所引诱,为白人凶杀犯作了伪证,并且投入其怀抱。这是剧本留给人们的翳影。同年发表的另一部政治剧《死无葬身之地》同样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剧本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游击队抵抗维希卖国政府的英勇斗争为背景,揭露卖国主义分子对游击战士的疯狂镇压,颂扬爱国主义者宁死不屈的气概。不过该剧过多地表现战士们临死前的心理──生理变态现象,而对于抵抗战士宁死不屈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则未能作深刻揭示。以上两部剧本的政治色彩多于存在主义色彩,体现了萨特的"介入文学"精神,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因而能焕发出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稍后发表的《肮脏的手》(1948)是一部引起激烈争议的剧本,受到了进步力量的批判。剧本虚构了一个名为伊利里的东欧小国家里无产阶级党内两派政治斗争的情景,试图说明"谁也不能清白无辜地执政"这样一个道理。由于剧作家把耍弄权术、背信弃义、行凶暗杀等政治斗争手法搬到了无产阶级党内,所以该剧上演后得到了某些国际反共势力的喝彩,萨特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剧本客观上变成反共的了"。这部作品使萨特文学创作的思想倾向受到了质疑。
  半神话半寓言式的剧本《魔鬼与上帝》(1951)刻画了一个嗜杀成性的古代政治头领格茨的形象,他和别人打赌有行善的可能,便摇身一变而成为好人。从此格茨便施惠与农民,企图博得他们的信任。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他对农民的懿行善举却招来他们的憎恶,于是他又恢复本性,立意为恶。剧本宣扬善恶相济、无恶不成善的思想,说明人是生而相残的,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懂得仇恨,蹈袭"性本恶"的旧辙。


  剧本《涅克拉索夫》(1955)揭露了在垄断资产阶级操纵下的某些新闻机构和政客的反苏反共政治阴谋,这是继《恭顺的妓女》之后较为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内幕的一部政治剧。《阿尔托纳的幽禁者》(1959)描写了一个参加过侵略战争的纳粹军人因畏罪而隐居长达13年,终至与世隔绝、丧失现实感的情景,揭示出某些违时背势的资产者的生活悲剧。
  萨特的另外两部剧本是:根据大仲马同名剧本改写的《凯恩》(1954)和《特洛伊妇女》(1965)。
  萨特的戏剧一般都浸渍着存在主义哲理,但某些政治剧却往往超出这种思考的囿限,更富现实感。不过,人们通常都把《密室》和《群蝇》等含有浓重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剧本举为他的代表作。


  萨特的戏剧虽不以情节取胜,但善于处理戏剧冲突,往往在结尾时造成戏剧性的突变,使行为和境遇的矛盾得到迅速解决,而且,剧本的哲学思索给人以隽永的回味。除开剧本的哲理和政治上的得失,萨特的剧本从总体结构、人物与情节的设计以及台词的运用等方面来说,在法国现代戏剧中堪称出类拔萃之作。
  参考书目
 Francis Jeanson, Sartre, Desclée, de brcuqer,1966
 F. Georges, Sur Sartre, Christian-Bourgeois,1976.

为您推荐

热内,J.

热内,J. :   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910年12月19日。他原是弃婴,随母姓后由一家农民收养。10岁时,被送进少年犯教养所。出教养所后,他过起流浪生活,走遍法国、西班牙等许多欧洲国家,不但偷盗,而且搞同..

《清明前后》

《清明前后》 : 中国话剧作品。茅盾作于1945年,由中国艺术剧社于1945年9月26日在重庆首演。导演兼主演赵丹。   全剧5幕。1944年5月重庆国民党政府举办所谓"法币折合黄金存款",诡称以出售黄金收缩通货。结..

情节剧

情节剧 : 根据题材内容划分的戏剧类别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戏剧情境险恶多变、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剧情发展中包含着大量偶然及巧合的因素,充满了紧张的戏剧场面。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情节..

萨罗扬,W.

萨斯特雷,A.

萨斯特雷,A. : 西班牙剧作家、戏剧评论家。生于马德里。在法国现代戏剧影响下开始写作,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第一本戏剧集《先锋戏剧》于1948年出版,包括《铀235》(1946)和《一批梦》(1949)等剧本。《走..

瑞典戏剧

瑞典戏剧 : 瑞典戏剧始于中世纪的宗教剧,内容取材于《圣经》故事和神话,既没有剧场,也没有布景,在教堂演出。16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新教的传播,瑞典产生了取材于《圣经》的"学校戏剧"。宗教改革家 O.佩特里(14..

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评奖

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评奖 : 两年一度的全国性评奖活动。1982年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1980~1981)全国优秀剧本评奖。评委会由28人组成,曹禺为主任,张庚、陈白尘、吴雪、胡可、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