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莱格尔,J.E. : 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生于迈森,1739年中学毕业后在莱比锡学法律,1743年作为萨克森驻丹麦公使的秘书来到哥本哈根,结识了丹麦剧作家L.霍尔堡,并于1748年在索勒任大学教授,次年死于索勒。他曾经是《不来梅杂志》撰稿人,1745~1747年在丹麦主编过道德周刊《外乡人》。
施莱格尔是G.E.莱辛以前德国启蒙运动最主要的剧作家。中学时代他熟读了法国文学理论家戈特舍德有关戏剧的著作,并在其思想指导下开始创作。中学时写的悲剧均取材于希腊神话,大学时创作的《赫尔曼》(1740)取材于日耳曼传说。在丹麦创作的《卡努特》(1746)取材于丹麦历史。这些悲剧的水平虽然远在同时代其他悲剧的水平之上,但基本上没有脱出戈特舍德的框框,严守三一律,解释和宣传某项道德准则。相比之下,他的喜剧深受莫里哀影响,努力创作莫里哀式的性格喜剧,比较成功。他不同意喜剧比悲剧低一等的看法,努力使喜剧具有与悲剧相等的水平。因而他的喜剧不单纯追求笑料,也不只是取笑"小人物"。《兰德海姆的排场》(1742)是参照莫里哀的《悭吝人》创作的,剧中对乡下的手工业者表示同情,对剥削他们的农村贵族则进行讽刺。《沉默的美人》(1747)把聪明、灵巧、自然当作市民生活的理想,嘲笑贵族的矫揉造作和故作多情。《善良女人的胜利》(1748)是施莱格尔最成功的作品,莱辛给予很高的评价。
施莱格尔在戏剧理论方面没有直接参与批判戈特舍德,在若干问题上不仅超过了戈特舍德,而且超过了他的某些批判者,为德国戏剧理论从戈特舍德向莱辛发展做出了贡献。首先他匡正了"摹仿"这个启蒙运动美学的中心概念,认为艺术不光要摹仿实际的存在,而且要摹仿可能的存在。因此,摹仿与摹仿对象之间的非相似性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其次,他认为,不存在什么普遍适用的戏剧规则,不能因为W.莎士比亚的戏剧不符合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规则就予以否定;他主张直接研究古希腊罗马戏剧,不满足于法国古典主义者的介绍和解释。施莱格尔重要的理论文章有《莎士比亚和安德烈斯·格吕菲乌斯的比较》(1741)、《论摹仿》(1742)、《在哥本哈根建立剧院的通信》(1746)、《关于繁荣丹麦戏剧的想法》(1747)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