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R. : 印度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1861年5月7日生于加尔各答,1941年8月7日逝世。父兄多从事文学艺术工作。泰戈尔从小就在文学、音乐、戏剧环境的熏陶中成长。幼年时代就登台演出,直至75岁高龄还粉墨登场。他从12岁开始写诗剧,直至1938年编写最后一部舞剧《不可接触的姑娘》为止,大约写了40多部戏剧作品。他创作的戏剧有歌剧(或音乐剧)、诗剧、舞剧、悲剧、喜剧、正剧、神话剧和宫廷剧,尤其擅长象征剧的创作。他在学习和继承印度的戏剧传统、汲取欧洲戏剧传统养分的基础上,形成了音乐、舞蹈、诗歌、话剧浑然一体的戏剧形式,作品既有诗情画意又深寓哲理。他所创造的绚丽多彩的舞台形象,在印度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泰戈尔戏剧创作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
习作时期 主要创作诗剧和歌剧。他发表的第一部剧作是诗剧《破碎的心》,描写一个富有幻想的青年诗人被美丽而冷酷的姑娘诺丽妮戏弄。最后,诺丽妮的心也碎了。全剧贯串"在别人痛苦的心里也见到了自己一颗痛苦的心"的哲理。1881年他创作歌剧《蚁蛭仙人的天才》,取材于神话传说,写《罗摩衍那》作者蚁蛭仙人(瓦尔米基)原是强盗,后被一个少女的哀号所感动,产生了恻隐之心,改恶从善。该剧所表达的博爱思想几乎贯串在他所有的剧作中。1884年发表的歌剧《大自然的报复》是泰戈尔第一部成功之作。主人公修道士与世隔绝,修行成为一个既没有爱又没有恨的"伟大的孤独者"。但当他遇到孤女瓦散蒂时,怜悯与爱恋之情油然而生,吓得他逃跑。后来,他无法摆脱恋情,回来寻找瓦散蒂。诗剧《齐德拉》(1891)是一部诗意浓郁的优秀剧作,取材于《摩诃婆罗多》中的插话。齐德拉公主精通十八般武艺,但缺乏女性美,她折断弓箭,祈求神明帮助她获得阿周那的爱情。从此,俩人如胶似漆地相爱,但齐德拉羞于乞求来的爱情,请求神明收回礼物。阿周那也厌倦肉体的享受,渴望真挚的爱情。于是,齐德拉恢复了原相,得到了真正的爱情。
泰戈尔这一时期的创作充满了浪漫色彩,想象丰富,感情真挚,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早期的剧作如《破碎的心》、《大自然的报复》等都有青春感受的抒发、感官享受的追求和自由情感的倾泻。这对19世纪末的保守的印度社会是一个冲击。但女主角的性格往往是软弱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从《齐德拉》开始,作者多般塑造坚强的女主角,使之成为为自己理想的爱情而斗争的新女性。
悲剧和喜剧创作时期 主要写悲剧和喜剧,主题触及了政治、社会、宗教等问题,反封建、反宗教色彩较浓。情节富有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戏剧冲突往往通过性格冲突体现。无韵诗体悲剧《国王与王后》(1889)描述王后在国家兴亡的关头,请求克什米尔兄弟出兵镇压叛乱。昏瞆的国王出于自尊而产生疯狂的复仇心理,不惜把家庭纠纷扩大到一场战争。他镇压了叛乱,挥戈克什米尔。最后,王后带着和平的礼物──兄弟的头颅,死于国王足下。这既是一场牺牲与复仇、爱情与职责之间的冲突,也是一个刚愎自用、纵情声色的男子与一个坚强而善良的女子之间的冲突。该剧是印度山河破碎、饿殍千里的现实生活写照。诗剧《牺牲》(1890)所塑造的国王明智大度,禁止杀生献祭,但招来了婆罗门、祭司的反对。当他们蓄意挑起流血战争时,寺院侍者作出了牺牲,和平才得以维护。诗剧《玛丽妮》(1898)描写了两种宗教信仰的冲突。剧本不仅揭示印度教的保守性、腐朽性,也寄托了作者的宗教理想。作者想以佛陀博爱、民主的宗教思想替代或改造保守、专制的印度教社会。
这时期的喜剧主要有《大错特错》(1892)、《老年人的手稿》(1896)等。他的喜剧轻松诙谐,接触社会时弊和旧俗,但主题开掘不深。
象征剧创作时期 1908年他写了第一部象征剧《秋节》,赞美大自然、自由奔放的生活以及视荣华为草芥的思想境界,揭示人要和自然融合的意义。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剧本是《国王》(1910)。王后原先与国王生活在暗室,但她想在五光十色的外界中见到国王,结果离开暗室而引起一场战争。国王象征着无影无踪的神明,剧作告诫人们:追求荣华、虚假、杀戮是见不到神明的,唯有在爱中,在同卑贱者一起服务、牺牲和追求中才能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1911年泰戈尔写了象征剧《邮局》,主人公是个天真活泼的儿童,被人禁闭内室,只能隔窗同路人攀谈,观赏风光,他等待国王的信件,但直到他长眠后,才有人通报国王的信使抵达。作者赋予这个艺术形象以巨大象征意义,说阿马尔的灵魂是印度戴着枷锁的灵魂,印度自由一定要直接来自国王的使者即他自己灵魂的觉醒,而不能来自英国的议院,而当他一旦觉醒时,恐怕就没有什么力量能把他禁锢在内室了。1912年泰戈尔又写了一部以少年为主角的象征剧《顽固堡垒》,这位少年被关在一座用高墙与外界隔绝的寺院里。后来,一位祖师率领人民捣毁了这座寺院。剧中旧寺院象征着印度教社会、神权统治的堡垒。它的摧毁预示着腐朽、反动统治必将被推翻。1915年创作象征剧《春之循环》,剧中一群幼童纠缠住年迈的冬天,把他的斗篷脱下,发现冬天就是春天。剧作揭示宇宙万物"永远是新"的象征意义。《摩克多塔拉》(1921)是一部重要的象征剧。剧中国王在摩克多塔拉(意为自由瀑布)上方修筑了一座巨大水闸,以便山下的田野干涸,使希沃特拉沃庶民就范。出身低贱的王子对庶民深表同情,领导人民打开水闸下的涵洞,使江水往山下奔腾。为此,王子奉献了宝贵的生命。王子的完美人格体现在为正义和自由之爱而斗争的信念之中。剧作以打开水闸的同时必须解脱被囚禁的心灵为喻,揭示砸烂外部世界枷锁──殖民统治的同时必须摧毁自己心灵上的枷锁,获得精神自由解放的道理。独幕剧《红夹竹桃》(1924)也表达了泰戈尔对现代文明所日益增长的危机的忧虑,描写了生动而自由的生活精神同那种可怕的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专制压迫之间的冲突。
这时期泰戈尔的一些剧作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精神。《摩克多塔拉》、《赎罪》中描写的领导人民进行抗税斗争、号召人民进行非暴力的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修道士塔南乔耶是甘地的化身,作者正面歌颂了甘地及其领导的民族运动。
与时代意识相关联的是现代意识。泰戈尔反对西方的物欲主义,反对机器文明所带来的精神窒息、人格扭曲。同时,他也反对封建专制给人带来的愚昧和麻木。在《纸牌王国》(1933)里,作者描写了当时印度人民在殖民统治和封建专制压迫下的精神特征。泰戈尔认为不解除这种精神枷锁,不唤醒麻木不仁的印度灵魂,印度的自由解放是办不到的。
一些剧作还表现出作者的历史意识,如让劳动大众充当历史舞台的主角。值得注意的一部剧是《时代之路》(1932),该剧描写时代之车停滞不前,人们惊慌不安,忧虑可怕的灾难临头,国王、祭司、圣贤、商人谁都无法推动车子前进,最后一群首陀罗推动历史车轮而拯救了世界。
泰戈尔早期的戏剧充满着诗情画意,或歌或舞或吟,情真意切。其戏剧创作多借用西方的戏剧因素,但他的悲剧往往是宫廷剧、哲理剧和政治剧的结合,这是印度传统戏剧的结构。严格说来,除《国王与王后》外,都不能算作真正的悲剧或喜剧,而是带有悲喜剧或正剧的色彩,因为它们的结局往往带有东方特有的圆满、和谐。在泰戈尔戏剧创作里最值得探讨的是他的象征剧。其主要特点是概念具体化、人物化、戏剧化;其次是描写的对象往往是现实的事物或人物,而作者往往赋予它们以象征意义,使这些形象具有更普遍的现实性。再者泰戈尔的象征剧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意志冲突、心理冲突、信仰冲突以及人物与环境冲突。最后,他的象征剧没有通常的情节结构安排,而是摄取剧情的最高潮或最紧张部分;往往只有分场没有分幕。他主张"布景无须互换,以使观众想象",因而泰戈尔剧作的基本倾向是写意的,不是写实的,要求观众同作者一起动用想象力,并作理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