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苏联戏剧 : 俄罗斯戏剧发源于民间。
早期戏剧 古代的各种宗教节日仪式都含有戏剧的因素,如化妆表演和对话。8~9世纪出现一种载歌载舞、带有情节的街头表演活动,是由祭祀发展为民间戏剧的过渡形式。民间游艺或表演活动造就了一批戏剧和歌舞的职业演员(斯科莫罗赫)。关于斯科莫罗赫的记载最初见于11世纪。他们的创作活动表达了人民争取自由的思想、希望和情绪,因而具有歌颂民间英雄和嘲笑上层社会的特点,引起教会和沙皇的不满,于17世纪中期遭到禁止。16世纪俄国出现教会的演剧活动,把某些圣经故事改编成演出本。同一时期,沙皇建成"娱乐宫",日后发展为宫廷戏剧。17世纪70年代,沙皇努力汲取西欧宫廷文化,筹建宫廷剧院。1672年10月17日,由И.Г.格列戈里领导的宫廷剧团在皇宫剧场首次公演,受到沙皇重视。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俄国出现了学校戏剧,其代表人物是御前诗人、莫斯科神学院教师西美昂·波洛茨基。他的剧本《关于一个浪子的寓言剧》批评了贵族的崇洋思想。
18世纪的戏剧 1702年,彼得大帝在莫斯科创办国立公共剧院,通过戏剧宣传自己的改革主张。但由于剧院上演德国及西欧剧本,脱离俄国现实,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于1706年关闭。
18世纪30~50年代,西欧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传到俄国,成为文学与戏剧的主流。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А.П.苏马罗科夫(1717~1777)。他坚持戏剧"三一律",一生写了9部悲剧和12部喜剧,其中《霍列夫》(1747)是俄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平民出身的戏剧家Φ.Г.沃尔科夫被称作"俄国戏剧之父"。大约在1750年前后,他在雅罗斯拉夫尔开办了一家剧院,由平民阶层的戏剧爱好者演出了苏马罗科夫、罗蒙诺索夫等人的剧本,颇受欢迎。沙皇政府为了用职业剧院代替宫中的业余爱好者剧院,通过国立剧院控制民间演出活动,于1752年将沃尔科夫剧团召进京城彼得堡,送演员入士官学校深造以便建立职业剧院。1756年,俄国第一家经常性职业剧院──俄罗斯剧院正式成立,由苏马罗科夫任院长。同时,在业余演员、学校戏剧和古典主义戏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本国的表演艺术。由于苏马罗科夫在剧中讽刺俄国乡绅的不学无术和骄傲自大,引起皇家反感,俄罗斯剧院被并入宫廷剧院。1765年彼得堡和莫斯科出现大众剧院。大众剧院的演员领取薪金,在露天剧场演出喜剧和幕间剧,但存在时间不长。1779年,彼得堡出现第一家私营剧院,以演出本国的讽刺喜剧和喜歌剧为主。Д.И.冯维辛的《旅长》和《纨绔少年》由该剧院首次上演。1783年彼得堡首次成立戏剧学校,上演一批西欧名剧,如P.de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在莫斯科,1756年创办莫斯科大学剧院,1780年底创办彼得大帝剧院。到18世纪末,莫斯科共有15家私营剧院。这时还出现一批农奴剧团,最出名的有舍列梅杰夫和尤苏波夫两家的剧团。
18世纪后半期伏尔泰、D.狄德罗、卢梭等人的启蒙运动理论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潮传入俄国,对俄国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现以В.И.鲁金为代表的"流泪的喜剧"。鲁金坚决反对模仿外国戏,反对古典主义,认为戏剧应当表现普通人?淖匀桓星椤K木绫尽锻炀攘说陌芗易印罚?1765)描述当时俄国社会的风情,充满劝善的思想。稍后的В.В.卡普尼斯特是现实主义流派的著名剧作家,他的《谗言》(1798)把俄国的官僚制度和贪污受贿揭露得淋漓尽致。18世纪俄国最突出的剧作家是Д.И.冯维辛(1745~1792)。 他的喜剧《旅长》(1766~1769)和《纨袴少年》 (1782)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
19世纪的戏剧 19世纪初,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了俄国的戏剧艺术。1812年卫国战争大大加强了俄国的民族自我意识,对整个19世纪的俄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进步的文艺家要求戏剧真实地反映生活,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冲突,宣传崇高的理想。这个时期的重要戏剧家有А.С.格里鲍耶陀夫(1795~1829)和А.С.普希金(1799~1837)。前者的《智慧的痛苦》(1824)在俄国戏剧文学史上,首次将爱情故事与社会主题结合在一起。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是一部历史悲剧。这个时期的一些著名演员,克服古典主义的教条,确立了新的表演艺术原则,努力揭示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动。19世纪初,俄国出现原始形态的导演艺术。А.А.沙霍夫斯科伊是皇家戏剧管理处的成员,他要求演出井井有条,演员不仅要负责地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且要关心其他演员的表演。他大胆使用音乐、舞蹈、声光效果等手段,使演出显得更为壮观。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1826年沙皇政府命令将公立剧院统由宫廷大臣掌管,并对剧本实行检查制度。莱蒙托夫(1814~1841)的《假面舞会》成了检查制度的牺牲品,而一些空洞无聊的闹剧、庸俗的杂耍剧却充斥舞台。别林斯基反对这种剧目政策,积极捍卫戏剧的社会使命和舞台艺术的浪谩主义和现实主义原则。Н.В.果戈理(1809~1852)同别林斯基站在一起,主张戏剧要反映生活真实,反映时代的重要问题。他坚持"崇高喜剧"的原则,认为不仅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要评判生活。他的《钦差大臣》(1836)成了俄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836年春由彼得堡的亚历山德拉剧院公演,同年,又在莫斯科的小剧院上演,由М.С.史迁普金扮演市长,受到热烈欢迎。农奴出身的史迁普金获得自由后,应聘到小剧院工作,在别林斯基、赫尔岑等人影响下走上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成为俄国舞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小剧院的著名演员П.С.莫恰洛夫是俄国浪漫主义舞台艺术的代表人物,他扮演的哈姆雷特受到别林斯基的赞扬。这个时期,И.С.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国戏剧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
俄国戏剧发展的新篇章同剧作家А.Н.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他的《自家人好算帐》(1861)、《大雷雨》(1859)、《肥缺》(1863)、《没有陪嫁的女人》(1878)、《森林》(1871)等大大丰富了俄国现实主义剧目。与奥斯特洛夫斯基同时代的剧作家А.В.苏霍沃-柯贝林(1817~1903)著有戏剧三部曲《克列钦斯基的婚礼》、《案件》和《塔列尔金之死》(1852~1869)。
从19世纪30年代起,俄国盛行"作者导演"的做法,即作者直接参加排戏,或由首席演员指导排练。真正的导演艺术是到了19世纪末才出现的。19世纪下半叶的表演艺术朝日常生活的真实性和社会典型化的方向演化。最出色的代表人物是П.М.萨道夫斯基。他继承史迁普金的传统,加深形象的社会与心理因素,特别重视具有动作性的人物言语和手势。19世纪末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如М.Н.叶尔莫洛娃、А.П.连斯基、М.Г.萨维娜等。这个时期的俄国剧坛还出现了象Л.Н.托尔斯泰(1820~1910)的《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活尸》(1900)这样的重要作品。
1865年,由奥斯特洛夫斯基领导的"演员俱乐部"剧院开始演出活动。1872年,莫斯科工业展览馆开办民间剧院。1882年,沙皇政府取销皇家剧院的垄断权。莫斯科的科尔什剧院有一批熟练的演员,以上演娱乐性的剧目为主,因而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1898年,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В.И.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办莫斯科艺术剧院,开俄国戏剧的新纪元。莫斯科艺术剧院公演了А.П.契诃夫和М.高尔基的剧作,这些新剧目充分表达了俄国社会正在走向新时期的过渡情景。莫斯科艺术剧院有一批优秀的演员,如И.М.莫斯科文、В.И.卡恰洛夫、Л.М.列昂尼多夫、О.Л.克尼碧尔-契诃娃、М.П.李莉娜等。在导演艺术方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表导演体系,对革新俄国戏剧具有重要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科米萨尔日芙斯卡娅剧院、小剧院外,一些实验剧团相继出现,如Е.Б.瓦赫坦戈夫领导的大学生实验剧团、科米萨尔日夫斯基领导的实验剧团、А.Я.塔伊罗夫领导的卡美尔剧院。В.Э.梅耶荷德也进行别具一格的探索。同时,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戏剧流派也登上俄国剧坛,为俄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戏剧 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发布剧院国有化命令,号召戏剧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十月革命后初期,苏联剧坛的最大特点是新老两派剧院的自由竞争和相互影响。当时新建的剧院有:莫斯科艺术剧院第三实验培训所(即后来的瓦赫坦戈夫剧院)、革命剧院(即后来的马雅可夫斯基剧院)、莫斯科工会剧院(即后来的莫斯科市苏维埃剧院)、彼得格勒高尔基话剧院、敖德萨红色火炬剧院等等,同时出现一批儿童剧院。В.В.马雅可夫斯基的《宗教滑稽剧》(1918)是第一部反映十月革命宏伟斗争的苏联剧本,开创了政治宣传剧的形式。有时在街头、广场组织有万人参加的群众性演出活动,称作"群众广场剧",如1920在彼得格勒演出的《走向世界公社》和《攻占冬宫》。1920年,梅耶荷德提出"戏剧的十月革命"口号,要求戏剧为政治服务。同年,他在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第一剧院排演┵.维尔哈伦的《曙光》,大胆运用假定性手法,表现革命主题,但有一定抽象化倾向。这时期,老剧院也从古典剧目里选择具有一定革命性或者进步倾向的剧本上演。这些剧本充满英雄主义、叛逆精神和为崇高理想奋斗的气魄,如К.А.马尔尚诺夫排演的《羊泉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的《该隐》、小剧院排演的《智慧的痛苦》等。
业余戏剧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工人、农民、红军战士、学生,积极组织各种戏剧小组和业余剧团。20世纪20年代中期,各地出现的青工剧院和兰衫剧社,都是群众性的民间剧院,它们上演了大量政治宣传鼓动剧。
20年代苏联戏剧的特点是各种戏剧流派的自由探索和竞争,并由此寻找新的戏剧发展道路。瓦赫坦戈夫通过《杜朗多公主》(1922)的演出实验,用鲜明的假定性形式表现真实感情。梅耶荷德继续排演宣传鼓动剧,如С.М.特列季亚科夫的《怒吼吧,中国!》(1926)。莫斯科革命剧院曾经排演过一些表现主义的剧作。塔伊罗夫领导的卡美尔剧院这时主要在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方面进行实验。戏剧创作出现了一批描写革命、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如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的《普加乔夫起义》(1925)和《铁甲列车14-69》(1927)。
30年代苏联戏剧的第一个特点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这对苏联戏剧发展方向起了决定性作用,把苏联戏剧推向一个新高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他晚年提出了形体动作法。梅耶荷德通过假定性手段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丰富舞台形象的表现力,自成一家。塔伊罗夫通过"感情充沛的戏剧形式"反映革命现实。这个时期登上剧坛的著名导演А.Д.波波夫以史诗性戏剧见长;Ю.А.扎瓦茨基,以剧场性取胜;В.彼得罗夫以政论性著称;Н.П.阿基莫夫以讽刺艺术取胜。30年代苏联戏剧的第二个特点是戏剧文学题材扩大,技巧日渐成熟。描写国内战争的剧作有《乐观的悲剧》(维什涅夫斯基,1933)、《舰队的毁灭》(柯涅楚克,1934)等;描写经济振兴的剧作有《速度》(波戈廷,1930)、《斧头之歌》(波戈廷,1931)等;描写农村变革的剧本有《粮食》(基尔尚,1930)。描写知识分子生活的有《恐惧》(阿菲诺格诺夫,1931)、《普拉东·克列契特》(柯涅楚克,1935)。描写列宁的剧作也取得很大成就,如Н.Φ.波戈廷的《带枪的人》(1937)、А.Е.柯涅楚克的《真理》(1937)等。外国古典剧作上演量也有增加。30年代苏联戏剧的第三个特点是推行严格控制的政策,把莫斯科艺术剧院推为样板等等,限制了戏剧艺术的自由竞赛和发展;肃反扩大化也波及到戏剧界。30年代末,苏联戏剧处于低潮。
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苏联剧作家创作出一系列爱国主义剧本,如Л.М.列昂诺夫的《侵略》(1942)、К.М.西蒙诺夫的《俄罗斯人》(1942)、柯涅楚克的《前线》(1942~1943)等。历史剧演出也有增加。
战后苏联出现一些真实反映时代生活冲突的戏,如索夫罗诺夫的《某城纪事》(1947)、柯涅楚克的《马卡尔·杜勃拉瓦》(1948)等。40年代末50年代初,苏联文艺受到个人迷信的影响,出现了不正常的局面。人为地抹煞生活中的矛盾,肤浅地表现社会现实。
50年代中期,文艺界思想活跃。戏剧界对苏联戏剧史进行反思,对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内的各流派进行再认识,梅耶荷德的戏剧理论得到重新评价。这个时期戏剧创作由广到深,演剧艺术丰富多彩,戏剧观念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舞台出现一批描写现实生活冲突、批判个人崇拜、恢复人的尊严的戏,如史泰因的《专案审查》(1954)、А.Н.阿尔布佐夫的《伊尔库茨克的故事》(1959)、А.М.沃洛金的《五个黄昏》(1959)、萨伦斯基的《女鼓手》(1958)等。60年代致力于探索当代人的道德面貌,如А.В.万比洛夫的《六月的离别》(1965)、罗佐夫的《婚礼之日》(1964)、史泰因的《海洋》(1960)、阿尔布佐夫的《我的可怜的马拉特》(1965)等。70年代,这方面的探索还在进行,如罗辛的《瓦连金和瓦连金娜》(1971)、万比洛夫的《打野鸭》(1970)和《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1972)、阿尔布佐夫的《残酷的游戏》(1978)等,但重点已移到"科技革命"与人这个主题上,如德沃列茨基的《外来人》(1972)、鲍卡廖夫的《炼钢工人们》(1973)、盖尔曼的《一次党委会的记录》(1975)、М.Φ.沙特罗夫的《明日的天气》(1974)。写农村经济改革的有阿布杜林的《第十三任农庄主席》等。80年代,苏联剧坛出现了"新浪潮"派,代表人物有Α.卡扎采夫、В.阿罗、С.科科夫金等。这些青年剧作家从新的视角揭示了生活的新侧面。阿罗的《瞧,谁来了!》、科科夫金的《五个角落》以及卡扎采夫的《银线》都是这一"新浪潮"的代表作。
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戏剧界对各流派采取历史主义与客观态度进行再评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得到继承与发展。梅耶荷德的假定性戏剧与培养演员的方法基本得到肯定。瓦赫坦戈夫的"幻想现实主义"得到进一步发扬。塔伊罗夫的戏剧美学得到进一步研究。B.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和演剧理论得到普及。著名导演Г.А.托夫斯托诺戈夫承上启下,综合各流派之长,对戏剧革新采取稳健态度。Р.Н.西蒙诺夫继承瓦赫坦戈夫的传统,善于运用戏剧假定性和鲜明的剧场性手法。现代人剧院(1957) 的创建者 О.Н.叶弗列莫夫发起一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革新运动,Ю.П.留比莫夫于60年代中期领导坦干卡剧院,进行一系列实验,А.В.艾弗罗斯注重戏的心理分析。到了70年代后半期,出现综合的倾向,各种风格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各派导演已经不囿于某一种风格或流派,而是利用一切合适的艺术手法表现时代精神。
这个时期苏联出现了一批优秀演员,如Ю.Κ.鲍利索娃、Е.列别杰夫、И.М.斯莫克杜诺夫斯基、М.乌里扬诺夫、А.杰米多娃、В.维索茨基等等。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和塔伊罗夫演剧艺术于一身的"全能型"演员,成为80年代表演艺术的特点。
苏联戏剧是由多民族戏剧组成的。有些民族的戏剧早在十月革命前就已形成,有些是在十月革命后才出现的。各民族的戏剧家,如乌克兰的伊万·弗兰科、Л.乌克兰茵卡、柯涅楚克;白俄罗斯的А.马卡扬诺克;格鲁吉亚的Κ.马尔贾尼什维利、С.阿赫麦杰里;莫尔达维亚的И.德鲁采;拉脱维亚的Я.拉伊尼斯等等,都为苏联戏剧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