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 中国话剧团体。建立于1950年元旦,当时是一个包括歌剧、话剧、舞蹈、管弦乐队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戏剧家李伯钊任院长。1952年6月12日,原剧院的话剧团与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合并,成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作家曹禺任院长,导演艺术家焦菊隐任第一副院长、总导演及艺术委员会主任。曹禺、焦菊隐和前副院长、副总导演欧阳山尊、前副院长赵起扬,是剧院建设的奠基人。
  剧院拥有一批从事话剧艺术几十年的老艺术家,如舒绣文、叶子、田冲、刁光覃、夏淳、梅阡、赵韫如、朱琳、胡宗温、方琯德、蓝天野、苏民、于是之、董行佶、童超、英若诚、吕恩、杨薇、狄辛、辛纯、宋垠等。他们以艺术上的精深造诣赢得了广大观众喜爱,为剧院的成长及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培育了一批后起之秀。
  剧院成立后,先后上演中外不同风格的剧目 180多个。郭沫若的《虎符》、《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名优之死》,老舍的《龙须沟》、《茶馆》和根据其原著改编的《骆驼祥子》,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家》、《胆剑篇》、《王昭君》,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姚仲明、陈波儿的《同志,你走错了路》,赵起扬等改编的《智取威虎山》,梅阡根据鲁迅小说编写的《咸亨酒店》等,都受到观众的称赞,大多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
  进入80年代后,一批院内外中青年剧作家的作品在剧院上演剧目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苏叔阳的《丹心谱》、《左邻右舍》,梁秉堃的《谁是强者》、《阵痛的时刻》,王志安的《吉庆有余》、《秋天的旋律》,高行健的《野人》及他与刘会远合写的《绝对信号》,白桦的《吴王金戈越王剑》,何冀平的《好运大厦》,王树元的《小巷深深》,魏敏等的《红白喜事》,李龙云的《小井胡同》等,都继承和发展了剧院的艺术传统和风格。
  剧院先后上演了外国优秀作品М.高尔基的《布雷乔夫》、Н.Φ.波戈廷的《带枪的人》、菲格雷多的《伊索》、莫里哀的《悭吝人》、А.П.契诃夫的《三姐妹》、А.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巴兰格的《公正舆论》、斯特凡内斯库的《流浪艺人》、W.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F.迪伦马特的《贵妇还乡》、彼得·普鲁塞斯、乌尔里希·贝希尔合写的《屠夫》、森本薰的《女人的一生》、A.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柯培恩的《洋麻将》(《赢牌记》)、彼得·谢弗的《上帝的宠儿》(《莫扎特之死》)等几十部剧作。
  北京人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重视从中外各种戏剧流派,特别是中国戏曲传统中吸收有益的营养。经过30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外观众公认的真实、深刻、质朴、含蓄以及形象生动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舞台形象和谐统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北京人艺的艺术风格。
  郭沫若、老舍、曹禺的作品和他们在文学戏剧上的渊博学识,培育了人艺的几代人,对剧院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院长曹禺不仅以其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推动了剧院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在剧院的艺术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有力的指导。总导演焦菊隐对中国戏曲和西方话剧艺术有精深造诣和独到见地;他几十年来的导演实践及其理论建树,对剧院的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到1986年为止,剧院有17个剧目及近50位作家、导表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和理论工作者获得了文化部、中国剧协等颁发的各种奖励。
  剧院一贯重视到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和国际文化交流。先后组织了近60次大型巡回演出,以30多个优秀剧目访问了21个省、市、自治区的40个城市。从50年代开始,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文学家、戏剧家或其他方面的朋友来剧院进行参观、访问、交流、教学。其中1955年苏联戏剧专家库里涅夫来院担任《布雷乔夫》一剧的艺术指导,1981年英国著名导演托比·罗伯森来导演《请君入瓮》,1983年美国作家A.米勒亲自执导他的名作《推销员之死》,对剧院的艺术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引起了国际上的瞩目。


  剧院先后派出作家、导演、演员、设计等40多人次,参加各种代表团或作为专家出访了17个国家和地区。从1980年起剧院开始以自己的优秀剧目到国外访问演出,其中《茶馆》曾出访西德、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推销员之死》曾出访新加坡,都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剧院自1958年起,自办或与北京市戏曲学校合办了6期演员训练班、1期舞台美术学员班。同时,也先后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吸收了一些导、表演和舞美人材。这些人员大多已成为剧院的骨干力量,新近毕业的一些年轻人也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北京人艺历任副院长有:夏淳、刁光覃、黎光、方程、于民、于是之等。

为您推荐

奥立弗,L.

奥立弗,L. : 英国演员、 导演。 1922年首次登台演出,1926~1928年参加了伯明翰节目轮演剧团,随后又在新剧院与A.J.吉尔古德搭档,轮流扮演罗米欧和墨丘西欧。1937年,他加入老维克剧院演出了《哈姆雷特》。奥立弗的..

奥林匹克剧场

奥林匹克剧场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剧场。1580~1585年建于维晋寨。因属当地奥林匹克学院所有,故得名。设计师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家安·帕拉第奥,接替他完成建筑工程的是他的儿子和另一位建筑家B.斯卡莫齐。约..

巴格尔,A.

巴格尔,A. :   斯洛伐克人民艺术家、导演。1921年起参加斯洛伐克民族剧院巡回演出剧团。1928~1939年在斯洛伐克巡回演出剧团当演员。1939年参加反法西斯活动,曾被捕入狱。获释后参加了游击队。1945年捷克斯..

巴里莫尔,J.

拜塞涅伊

拜塞涅伊 : 匈牙利剧作家、小说家和思想家。出生于贵族家庭,青年时期曾参加维也纳皇家贵族近卫军。在国外期间,深受法国伏尔泰等启蒙运动作家的思想影响。   拜塞涅伊的创作活动是多方面的。他的历史悲剧..

巴里,J.M.

巴里,J.M. : 英国戏剧家、小说家。1860年5月9日生于苏格兰农村一织工家庭。1882年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887年所著长篇小说《更好的死亡》出版。第二年他的一本描写家乡风情的短篇小说集出版,博得好评..

奥斯本,J.J.

奥斯本,J.J. :   英国剧作家。1929年12月12日生于伦敦。奥斯本的父亲是美术设计师,母亲是酒吧间女招待。父亲死后,他靠保险金入德文郡贝尔蒙特学校念书,后去伦敦谋生,做过演员、导演、编剧。1956年5月8日,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