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明代作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在民间文学的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写成的。早在六朝时期,关于魏蜀吴三国的故事就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刘宋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即写进了许多三国的遗闻佚事。唐代人记录了更多的三国传说、讲唱资料,如8世纪初所记“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刘知几在《史通》中说当时三国传说可以“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
宋代“说话”艺术中专门有“说三分”的科目和专门说三国故事的艺人。《东坡志林》记述了小孩听说书的情形:“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金元戏剧中,三国戏更多。元至治年间还刊印有《全相三国志平话》,分上中下三卷,约8万字,是说书艺人的提纲底本。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了以上民间文学创作成果,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此书出版后在民间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地说“三国”故事的评话艺人多以此为据而加以发挥,清末更出现了长达一百七十二卷的《三国志鼓词》。在湖北、河北、河南、湖南、陕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中流传的三国传说,其内容多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