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五人戏”,俗称“秧歌腔”。
地方戏曲的一种。流行于山东济南、章丘、淄博一带。由民间秧歌、花鼓发展而成。
因早期每个班社只有演员五人,故称“五人戏”。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为着名演员邓洪山录制唱片时,因山东口音“五人”与“五音”相同,误订名为“五音戏”,以后遂相沿成习。曲调接近民歌和劳动号子,伴奏简单。
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其中《王小赶脚》、《拐磨子》、《探亲家》等小戏,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乡土色彩浓郁,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特色。由于旦脚戏较多,表演上又富有乡村妇女的生活特色,故有“拴老婆橛子”之称。
经过整理和改编演出的优秀剧目有《墙头记》、《二子争父》、《姊妹易嫁》、《王小赶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