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马苍山首创的灯谜谜格。
南宋以后,由于文义谜不断从文人手中流向民间,明清两代的灯谜活动更为盛行,除元宵节外,中秋、七夕皆有灯谜活动。因此谜稿供不应求,于是采用“谜格”形式加以补救,以便大量创作谜语。
明末扬州马苍山将诗歌格式移植到灯谜中,首创“广陵十八格”(收入《韵鹤轩笔谈》中)。
计有卷帘、徐妃、会意、谐声、典雅、传神、碑阴、寿星(即白头)、粉底、虾须、燕尾、比干、双钩、钓鱼、含沙、锦屏、碎锦、回文等谜格。
其中除会意、典雅、传神三格与现在所说的“会意体”混同外,其余仍在沿用不衰。谜格的创立,标志着灯谜(文义谜)发展到成熟阶段,与原先的事物谜(民间谜语)形成了两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