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学而第一(凡十六章):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一种知识又能依时复习它,岂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而来,岂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岂不是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悌,却喜欢触犯君上,是极为少见的;不喜欢触犯君上,却喜欢造反作乱,是不曾有过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就形成了。孝悌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色,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同朋友相交往,不讲信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去复习吗?”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对事要谨慎认真而对人要讲信用,节省财用,爱护人民,役使民力,要顾及农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行孝,出门要讲悌,为人谨慎、信实,博爱众人,并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实行了还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尊崇贤德,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心力;服事君主,能献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信。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会说他已有学问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了就可以不固陋。为人行事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要慎重地办理亲长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这样社会风俗道德就会趋于笃厚。”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到了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该国的政事,是他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自愿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才获得这种待遇。老师这种获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亲在世,看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之内能不改变他父亲所留下的主张,就可以称为孝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译文】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可贵。先代君王治国的方法,最美之处正在于此,大事小事都照这样去做。有的也行不通,只知道和谐可贵,就一味地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所讲的信用符合于义,许下的诺言才能实践,恭敬符合于礼,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逸舒适,敏捷地做事,谨慎地说话,接近有道德的人,辨正自己的是非,这可说是好学的人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还不如贫穷仍然乐观,富有而喜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中说:‘好像骨器切磋光,好像玉器琢磨光。’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呀,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我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可以推知后来的事。”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