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学而第一(凡十六章)

[四书]学而第一(凡十六章):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一种知识又能依时复习它,岂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而来,岂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岂不是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悌,却喜欢触犯君上,是极为少见的;不喜欢触犯君上,却喜欢造反作乱,是不曾有过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就形成了。孝悌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色,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同朋友相交往,不讲信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去复习吗?”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对事要谨慎认真而对人要讲信用,节省财用,爱护人民,役使民力,要顾及农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行孝,出门要讲悌,为人谨慎、信实,博爱众人,并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实行了还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尊崇贤德,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心力;服事君主,能献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信。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会说他已有学问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了就可以不固陋。为人行事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要慎重地办理亲长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这样社会风俗道德就会趋于笃厚。”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到了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该国的政事,是他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自愿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才获得这种待遇。老师这种获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亲在世,看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之内能不改变他父亲所留下的主张,就可以称为孝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可贵。先代君王治国的方法,最美之处正在于此,大事小事都照这样去做。有的也行不通,只知道和谐可贵,就一味地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所讲的信用符合于义,许下的诺言才能实践,恭敬符合于礼,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逸舒适,敏捷地做事,谨慎地说话,接近有道德的人,辨正自己的是非,这可说是好学的人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还不如贫穷仍然乐观,富有而喜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中说:‘好像骨器切磋光,好像玉器琢磨光。’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呀,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我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可以推知后来的事。”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您推荐

[四书]鲁论说

[四书]鲁论说:七卷。 程廷祚(1691~1767),原名默、字启生、号绵庄、亦称青溪居士,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乾隆时以者生应试博学鸿词科,未入。自此不再应试,闭户穷经。 他认为孔子之道易知,其教易从,要领在于率天下,以立人道而..

[四书]乡党图考

[四书]乡党图考:十卷。 江永(1681~1762),字慎修,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贡生。精于古今典制、音律声韵,深研三礼、天文、地理等学,长于考据,通中西历算,学识渊博。《乡党图考》以经传考证《论语·乡党》中所涉及的制度、名物..

[四书]四书杂记

[四书]四书杂记:四卷。 杨名时(1661~1737),字宾实、号凝斋。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康熙三十年进士,选庶吉士,任顺天学正;雍正时擢兵部尚书、云贵总督;乾隆时任礼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四书杂记》是他读《四书》时的心得笔..

[四书]大学古本说等

[四书]四书考

[四书]四书考:二十八卷。 陈仁钖(1581~1636),字明卿,长洲人。天启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撰有《皇明世法录》、《周礼句解》、《六经图考》、《漕政考》、《无梦园集》等。此书因薛应旂《四书人物考》而广之,仍有文辞罗..

[四书]三经见圣编

[四书]三经见圣编:一百八十卷。 谭贞默,字梁生,嘉兴人。崇祯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 此书前有自序,称六经无非孔经,而以《论语》为着。子思之书,今名《中庸》、《大学》者,实一《中庸》,须称孔经编。《孟子》七篇,则曰孟经编。..

[四书]此木轩四书说

[四书]此木轩四书说:九卷。 焦袁熹(1660~1735),字广期,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康熙三十五年中举人。该书计九卷,其中六成是他手定的,另四成则为其子焦以敬等人据其书稿整拾补辑汇编成书。它能摆脱当时为参加科举考试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