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 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人。出生时宋室南渡已13年,父早卒,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幼年从学亳州诗人刘瞻。绍兴三十一年(1161) 22岁时,聚众2000人,起事抗金。后加入农民耿京起义队伍,任为掌书记,共图恢复。次年,奉耿京之命,赴建康(今南京)奏归附事。归途中闻京被降金的张安国所杀,毅然率50骑突袭济州,擒张安国,押回行在斩首示众。此壮举盛传一时。南归后,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安抚使等职。其间写成《美芹十论》、《九议》,进奏朝廷。陈述“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宋史·本传》)。提出抗金恢复的大政方略,以讲和方定,不被采纳,亦不授要职。在地方官任上“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宋史·本传》)。惩贪吏豪强,赈济饥民,创雄镇一方的飞虎军。种种政绩,引来权臣的忌恨,淳熙八年(1181)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带湖,后迁至铅山瓢泉。自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以“稼”名轩,自号“稼轩”。此后二十余年间,除短期赴福建、镇江、浙东任职外,主要闲居乡间。嘉泰三年(1203)被起用,先后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终因言官弹劾罢职,不久病卒于铅山。
辛弃疾豪爽尚气节。文才武略,矢志收复中原山河,终未展其宏愿。满腔忠愤,都寄之于词,悲歌慷慨,唱出了时代最强音。《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对早年率众抗金英雄壮举的追怀;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对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渴望;《永遇乐》(“千古江山”)吊古伤今,自比老将廉颇,抒壮心不已的悲叹。无不包涵着词人以身许国的爱国激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也是辛词的重要内容。《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登临送目,“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抚栏悲歌,抑郁难平。《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熔铸经史典故,暗喻南宋危机,忧谗畏讥,抒发深沉悲愤。描绘农村风俗,田园风光也不乏佳作。《清平乐》(“茅檐低小”)宛如恬适的农舍风俗画。《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是幽美的农村夏夜风景画。辛词题材广阔,体制恢宏,“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浓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刘克庄《后村诗话》)。词风以豪迈奔放为主,亦不拘一格,兼有苍凉、婉转、明丽、俊秀等多种风貌。善于用典,亦长白描,刚柔相济,灵活多样。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12卷)与《稼轩词》(4卷)两种刊本。存词600余首,数量、质量都堪称两宋词人之冠。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