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Л.Н. : 俄国作家。生于图拉省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名门望族,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进过大学,初学东方语言,改习法律,后退学回到家乡。曾亲自参加过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在彼得堡青年作家群中以不谙世故、放荡不羁而闻名。游历过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1856年在自己庄园里试行代役租以解放农奴,因农奴不肯接受而没有结果。由于他竭力站在农民立场上讲话,因此,遭到贵族敌视,宪兵搜查。沙皇对他施行监禁或流放,教会革除了他的教籍。但他始终坚持实践自己的信念。晚年,他加剧了与周围环境、甚至包括自己的庄园与家庭的冲突,终于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病逝。他的文学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50年代是他思想成长与探索、文学实验与奠基的时期。托尔斯泰创作中某种自传性特点开始表现出来。作品多以涉世未深的贵族青少年为主人公,以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为描写重心,以道德的自我完善和贵族平民化为解决问题的途径,美化宗法式农村生活,对贵族的寄生腐朽生活日益不满,深恶痛绝于资本主义文明。创作上注重心理过程的描绘与分析。中篇小说《童年》、《少年》、《青年》,描写主人公尼古林卡在贵族环境中成长,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的描绘,洋溢着宗法贵族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是战争题材小说,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与见闻写成。小说克服了过去文学对战争描写的虚假浮夸式的浪漫主义倾向,真实地表现了流血与死亡,突出普通士兵与下级军官朴实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贵族军官装腔作势的虚荣性和贪生怕死的自私心。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主要探索协调地主和农民关系的途径。而《哥萨克》则明显表现出作者坚持贵族“平民化”的思想倾向。短篇《琉森》对所谓资本主义文明进行了否定。此外,还有些以农民为描写对象的作品,或美化古老的生活方式,或以阴暗的色调表现农奴制下造福农民的不可能。第二时期,六七十年代是托尔斯泰思想探索紧张激烈、艺术创造炉火纯青的时期。此时小说多以贵族身份的社会生活主动参予者为主人公,主要关注贵族与人民的关系,试图在爱国主义前提下,通过优秀贵族与人民的合作解决民族危机,争取社会前途。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彻底瓦解着贵族阶级的农业经济、家庭细胞和道德伦理。托尔斯泰思想上矛盾深化,并酝酿着他的贵族立场的根本转变;在艺术上则体现出现实主义社会批判的深化和悲剧性加剧,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感人力量。《战争与和平》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力图寻求贵族领导社会生活的可靠支点,写出了民族战争中人民的伟大作用。《安娜·卡列尼娜》转向现代生活题材,展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给民族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写出了贵族社会赖以生存的伦理支柱的坍毁和家庭细胞的溃灭。第三时期,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出现激变,从贵族地主转向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作品中“忏悔贵族”的形象,是他以往作品中一系列从事人生、思想探索的先进贵族主人公的进一步发展与总结。艺术上则以浅显质朴的现实主义叙述,真切深入的心理描写,鲜明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以及大量的议论和道德说教为特征。中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和《舞会之后》等,表现精神觉醒,反对性爱,宣扬禁欲,揭露上流社会的空虚、淫荡和冷酷、虚伪。《哈泽—穆拉特》描写山民强烈的求生意志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为什么?》歌颂波兰起义,揭露沙皇的残酷镇压。此时期他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体系已完全形成,这体现在《柯尔涅依·瓦西里耶夫》和长篇小说代表作《复活》中。小说集中地表现了作家现实主义艺术的力量和宗法式农民思想的弱点。托尔斯泰的文学活动标志着19世纪俄国文学已发展到顶峰。列宁曾对托尔斯泰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