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发部队(第一线) : 文学刊物。1934年7月15日创刊于台北。全部用中文。后受日本当局干涉,于1935年1月6日出版第2期即改刊名为《第一线》,成为中日文并刊。台湾文艺协会主办。其办刊宗旨为: 图谋台湾文艺的健全发展。《先发部队》的重点是对“台湾新文学出路的探讨”。理论栏编辑郭秋生、廖毓文。小说戏剧栏编辑朱点人、蔡德音。诗歌栏编辑林克夫、陈君玉。随笔栏编辑黄得时。《宣言》强调,文艺“不是闲人的消遣,或生活的余兴”,而“能够以先时代社会一步,启发当来的新世界与新生活”,表示刊物“努力于既成园地里的荆棘之删除”和“全面的台湾新文学之能够健全的发达和繁荣”。创刊号辟有“台湾新文学出路的探究特辑”,刊有《台湾新文学的出路》、《科学上的真与文艺的真》(黄得时)、《文学的时代性》 (逸生) 、《诗歌的科学性》(黄启瑞) 等文,和黄石辉、周定山、赖庆、杨守愚、朱点人等就台湾新文学的出路发表的意见,就台湾新文学运动整体的发展,或台湾新文学创作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创作方面收有朱点人、枥马、廖毓文、林克夫的《纪念树》、《私奔》、《创痕》、《秋菊的告白》等小说,黄得时、林月珠、陈君玉等的随笔和新诗,及蔡嵩林的 《郭沫若先生访问记》等特约稿。此外还刊有山本有三原的剧作 《慈母溺婴记》 。该刊在台北、台中、台南、新竹、高雄等地广泛发行,曾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一线》1935年1月6日发行,共出1期。刊物的主旨如 《卷头言》所示,侧重在 “民间文学的认识”。辟有 “台湾民间故事特辑”,并在《后记》里强调: “我们祖先的遗产,只有台湾民间文学算得是最为纯粹的,我们不但在文学上有保存它的义务,在民俗学上也有整理它的必要。”刊载有廖毓文、蔡德音等人搜集的民间故事《顶下郊拼》、《过年的传统》等十五篇,以及黄得时的 《民间文学的认识》、HT生的《传说的取材及其描写的诸问题》等论文。后来,由此引起关于民间文学价值问题的讨论,对推进台湾新文学的民族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创作方面有张秋生的《王都乡》,朱点人的《蝉》、王锦江的《夜雨》、林越峰的《月下情话》等小说,陈君玉、黄湘苹、李献璋等的新诗,青萍、文澜等的散文,廖毓文的剧作《逃亡》等。其中《蝉》等被誉为佳作。理论方面有王锦江的《柴霍甫及其作品》,黄得时的《小说的人物描写》,逸生的《薄命诗人苏曼殊》等。刊物上的文章多数以中文写作,仅有5篇系用日文写作。该刊后因经济原因停刊。
部队图书介绍:1956年12月创刊,月刊。出至15期时停刊。为了加强对军队官兵的图书宣传介绍工作,国家文化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于1956年5月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部队图书发行工作的联合指示》。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根据..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年2月,林彪、江青一伙在上海炮制这个《纪要》,抛出了一个“文艺黑线专政论”,胡说建国后的文艺界被一条与毛泽东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纪要》否定建国以来的文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