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文_
八思巴文:元朝八思巴创制的拼音文字。元朝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颁发诏书推行,最初称为“蒙古新字”,不久改称“蒙古字”。官方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扩大其使用范围。元灭后逐渐被废弃。现在国内外学术界通用两种名称,一是按创制者命名,称“八思巴文(字)”;一是按字母形状特征命名,称“方体字”。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组成,也有一些梵文字母,还包括几个新造字母。
反语:(汉语拼音:Fan yu),汉语里一种近于文字游戏的隐语。把一个双音节词语拿来,用第一个音节的声母跟第二个音节的韵母相拼,用第二个音节的声母跟第一个音节的韵母相拼,得出一组新的双音节词语来,这种反复相切的方法就叫反语..
元音:在口腔中无阻碍的音。由呼出的气流经过口腔的调节,有了共鸣而形成。元音的不同音色,由口腔各部位,包括舌的高低、前后,唇的圆、展,以及下颌的起落来决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舌的位置。取决于下列生理参数:..
仫佬语:中国仫佬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其附近的柳城、忻城、宜山等县。无本民族文字,绝大多数人通汉语文。仫佬语清塞音、清塞擦音声母分不送气和送气两套..
修辞格: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中国修辞学著作所列修辞格往往多寡不一;修辞格的名目,有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的;修辞格如何划分大类,更多分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