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叫””藏汉语系”(Tibeto-Chinese Family)、”印支语系”(Indo-Chinese Family)。按谱系分类法划分的语系之一。指汉语、藏语等具有发生学关系的语言群。其分类意见分歧甚大。目前较流行的有两种分类法。一种是分为一语三族,即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又称侗台语族、侗泰语族、台语等)。最早由李方桂《中国的语言与方言》(1937年)提出,为中国学者所接受。罗常培、傅懋勣《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1954年)提出的汉藏语系分类表与李氏分类表基本相同。此后,中国学者在罗、傅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补充和修改。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分类如下:
另一种分类由美国学者白保罗《汉藏语概论》中提出(1972年),认为汉藏语系是由汉语和藏缅语组成。苗瑶语、壮侗语不属于汉藏语系,它们与印尼语在发生学上关系密切,应同属于澳泰语系。汉藏语系下分汉语和藏-克伦语两大类,藏-克伦语下面又分藏缅语和克伦语两类,藏缅语中,景颇语处于中心位置,其他语言均分别与景颇语相联系。两种分类法分歧焦点在于苗瑶、壮侗语族是否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语言丰富,语言特点具有不平衡性。其共同特点主要有:(1)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除藏缅语族中少数语言或方言没有声调外,大多数语言都有声调。声调除区别词汇意义外,有的还能区别语法意义。声调同声母、韵母关系密切,在发展过程中互为条件,相互影响,如由声母清浊的不同而分为阴阳调类在整个语系中具有普遍性。(2)声母有清浊之分,通常出现在塞音、塞擦音和擦音上,有些语言鼻音也分清浊。清浊同声调、元音的松紧等也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发展,在整个汉藏语系表现出共同的趋势;即塞音、塞擦音等的浊音清化,在鼻音上清音浊化,由二者对立转化为不对立,对立消失后往往在声调及元音特征上留下痕迹。(3)有丰富的辅音韵尾。常见的可分两类:鼻音韵尾[-m、-n、-η]和塞音韵尾[-p、-t、-k、-]。此外,藏缅语族有些语言里还有一类续音韵尾:[-r、-l、-s]等。韵尾发展存在由繁到简的趋势。(4)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语序较固定,语序不同则意义不同。形态不丰富,其中藏缅语族语言形态变化相对较多。(5)形态手段一般为语音交替(辅音声母、韵母元音、声调等变化)、加附加成分(前加、后加、中加)、重叠等。(6)基本语序汉语、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与藏缅语族有所不同,前者是SVO,后者基本上是SOV。名词作修饰语时,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是”名词修饰语--名词中心语”,而壮侗语族是”名词中心语--名词修饰语”;形容词作修饰语时,汉语是”形容词修饰语--名词中心语”,藏缅、苗瑶、壮侗语族一般是”名词中心语--形容词修饰语”。数量词作修饰语时,汉语、苗瑶语族是”数量词修饰语--名词中心语”,藏缅语族是”名词中心语--数量词修饰语”。壮侗语族则两种形式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