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变学说之一。俞敏《古汉语里面的连音变读(Sandhi)现象》(1948年),认为在古汉语中存在着四种连音变读类型:(1)逆同化型。指两个紧紧连接着的语音里的一个,受了另一个的影响,而把发音部位或方法改得和后者相同或相似。如《仪礼·燕礼记》中的“栗阶”变为《礼记·檀弓》的“历阶”;(2)远同化型。指两个或两组语音虽然分在两个音节里,但因这两个音节的地位紧接着,所以其中的一个或一组就蒙上了另一个或一组的色彩。如“蚯蚓”在《尔雅·释虫》中作“螼蚓”;(3)后增音型。指一个在前边的音节的末一个音读得长了一点,听起来好象占着两个音的长短,于是后一期的语言里,后边那个音节的头上突然添出一个音来。如“纳亨”变为“纳烹(亨)”;(4)前增音型。这种类型和(3)正相反。指前边音节的末尾,受了后边的音节的影响,添出一个尾音。如《礼记·少仪》的“夫”在注释中变为“烦”。冯蒸《“攻吴”与“句吴”释音》(1984年),补充了另一型连音变读,即:在两个连续的音节中,因为前一个音节的韵尾同后一个音节的声母相同或相近,于是省略了前一个音节的韵尾。如铜器铭文中的“攻吴”变成文献中的“句吴”。这种学说对于解释古音通转有一定的意义。
古音有连读音变说(语言)
古音有连读音变说(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