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明·董其昌书。纸本。行书,凡五行,共五十八字,每行字数不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台湾《故宫法书册》。
【赏析】:
董其昌性情和易,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兼擅,精于赏鑒,又通禅理与老庄之学。他的书法与他的山水画一样,以占雅淸淡爲旨趣,正可谓“书如其人”。这篇跋文是他晚年的方作,体现了他的典型书风。董其昌对王羲之书法精研深究,又能出以己意。这幅作品深得王书神髓,尤近《怀仁集王书圣敎序》。其用笔提按、起止和运行,在点画形态上笔笔淸晰、乾浮利落,与他所说“善用笔者淸劲,不善用笔者浓浊”的观点正合;而在结体上略向右上方斜向取势;在章法上则参用杨凝式萧散之法,字字独立而以势态相应。并且扩大行距,增强疏朗之感;用墨能在灵润中见苍劲之气。“以劲刊取势,以虚和取韵”,使人觉得轻松随意、柔中寓刚而不以力。他的书法正是以“萧散占淡”爲特色而自立于历代大师之林的。他倾心于这样的意趣,旣有性格因素,又有禅学和老庄哲学对他的深刻影响。他曾说:“大雅平淡,关乎神明。非名心薄而世味浅者,终莫能近焉,谈何容易?”因此,他推崇诸葛亮、陶渊明,在书家中则推崇杨凝式、苏东坡等人。一生中熔炼百家,最终形成自己“萧散古淡”的境界。这是我们欣赏这幅作品和董氏晚年的其他杰作时所应该把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