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明·董其昌书于大啓五年(1625)。纸本。楷书,共三段,第一段26.2×181.4cm:第二段26.4×233.6cm:第三段26.3×291.8cm。所书乃明喜宗赐予董其昌祖父母、父母及本人夫妇三代诰命。故宫博物院藏。刊于《故宫博物院藏历代法书选集》(三)、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七)。
【赏析】:
董其昌是位善于临古的高手。可贵的是他临仿古帖时着意于整体观照,以意背临,体味和摄取古帖内在的神韵,汲古意爲我意,化古法爲我法,“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似抚无弦琴者”。因此他依据前贤书风创作的作品,旣有深醇的古人神韵,又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徵。楷书《三世诰命》较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墨迹明显地脱胎于颜眞卿的楷书,体势庄重笃实而淸秀丰伟,舒缓而略带牵引的笔意有行书的味道,也使易于拘板的楷书变得活脱起来。其转折处不折锋顿笔,作顺势轻提暗转使体势愈显团圞。董其昌追踪颜、苏等前贤名迹。但是由于过于追摹古人的意味,笔下往往“率意”轻飘,忽视法度的表现,虽然起止利落洁凈,却缺少那种前贤普遍具有的横鳞竪勒涩劲老辣意到笔到的功力,多有笔力怯弱之嫌。给人的感觉是点画淸秀,形美、体媚而没有筋健骨壮的内含。缺少唐宋巨匠们笔下那种雄伟淸劲眞力弥满的丰韵。董氏书法风靡一世,是与淸圣祖康熙的推崇分不开的。皇帝赏识并极力倡扬,自然助长了上行下效的风气。趋于时尙的一些文人书家也倾尽溢美之词加以贫庸的吹捧,遂使董氏书法对明淸书风影响甚广。然而平心而论,董氏书法并未达到“超轶前代”、“除却平原俱避席”的巓峰,不要说较之前贤差之远甚,即与同时代的书家相比,也未必有多少过人之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个古来曾推动书法繁荣却也曾给书法带来厄运的时代风气,至今思之不能不使人增加几分忧虑。
明代书注,在我国书法史上,堪爲帖学盛行时期。董其昌的书注,以行、楷书爲主,具有深厚师古之功。他遍临魏晋唐宋名家墨迹,并着重吸收二王、颜眞卿、杨凝式、米芾诸家之长,把二王的俊秀流便,唐人的端重严谨、宋人的洒脱劲挺揉合于一体,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卓然成爲明代书法大家。
此帧书卷,用笔娴熟,笔笔着实,不掺虚笔,以气势墨韵取胜,其结字秀逸遒劲,布局妥当,疏朗匀称,别具特点。由此不难看出,董其昌师法古人书法,深得範本神韵,而用笔结字又有自己长处,从而显示出他淸新淳雅的书法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