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道场山诗卷(书法)

苏轼游道场山诗卷(书法):

【简介】:

淸·刘墉书于乙卯(1795)。纸本。行书。七言诗二首并记。凡四十行,共三百零五字。31.4×190.5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淸书法名品图册》。

集评 近代谭泽闿跋:“此诸城七十六岁书,……老味溢出,得苏之神,最可爱玩”。近代萧俊贤跋:“诸城书晚年苍老,间已流入荒率。曩在粤东,见孔子三十六铜鼓斋所藏大幅,精力弥满,殊多含蓄不尽之趣,定爲中年用工时所作。斗南先生出示此卷,视前所睹者,殆相伯仲,眞迹无疑。”近代曹典初跋:“字近工楷,跋稍作行草,遒丽绝伦。”

【赏析】:

刘墉被誉爲“集帖学之大成者”,说明其曾取衆家之长、滙百家之工,特别是历史上的帖学大师。其早年学赵孟頫,后对苏轼和董其昌深有研究,不知是有意无意,这幅书写“苏轼《游道场山诗》卷”即有很浓的苏字意味。此卷首与卷尾的各家跋语中,都衆口一词的提及这一点,如“此卷得坡公神髓”“老味溢出,得苏之神”等。刘墉曾激烈地反对笔笔有古人,此卷在笔饱墨满,化刚爲柔的特点上确与苏轼书无贰,然而,两者比较毕竟是貌合神离、同工异曲,在表现形式上是各有特色的。苏字有一个明显特点是长撇短捺,左秀右枯,左伸右缩。墨色淋漓的长撇如秀士轻甩长袖,潇洒自然,风度翩翩;刘墉则收锋内敛,引而不发,含蓄深沉,老持沉重,更像一个凝神收思,闭明塞聪的老学者,使人感到深不可测。苏字虽然绵裏裹针,藏而不露,但明显的顿挫,方而颇有稜角的转折说明其还是按捺不住有小试锋芒之处;刘墉则完全化方爲圆、变折爲转,没有一丝火气,完全是精华蕴含、劲气内敛,于修养之道而言,刘墉进入了更高境界。因此,如果把苏字比喩成含蓄而高妙的武术的话,刘墉书法则纯是以慢、圆、柔、沉爲特点的太极拳,这是平易在外、精彩内含;无爲之形,有爲之质的高境界,“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的评论是精闢的。

为您推荐

梁同书(书法)

梁同书(书法):【小传】: 淸雍正元年—淸嘉庆二十年(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晚自署不翁,九十岁以后号新吾长翁。浙江钱塘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乾隆十七年会试不第,特赐进士,官侍讲。晚年加侍讲学士衔。天性好书,十二岁..

何中早起诗轴(书法)

何中早起诗轴(书法):【简介】: 淸·刘墉书。行草书。凡五行,共六十一字。砂金笺。88.8×37cm。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一)。【赏析】: 刘墉行书元人五言古诗神形兼备,以墨色厚重,貌丰骨劲的特色给..

赠竹泉八言联(书法)

赠竹泉八言联(书法):【简介】: 淸·刘墉书。纸本。行书。八言联一副。无锡博物馆藏。刊于《中国书法》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赏析】: 石庵书法以用墨厚重、貌丰骨劲而着称于淸代乾、嘉书坛。他能通涉百家,博採衆长,更得锺..

刘墉(书法)

苏轼秋阳赋(书法)

苏轼秋阳赋(书法):【简介】: 淸·刘墉书。纸本。行楷书。凡十八行。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一)。 【赏析】: 王文治专取风神,刘墉专讲魄力,此可谓眞者言。同样是小楷也表现出各自的面目。王文治淸秀神逸,刘墉的小楷则力..

代州冯秋山送闽中朱橘诗轴(书法)

代州冯秋山送闽中朱橘诗轴(书法):【简介】: 淸·丁敬书。纸本。行书。七律一首。凡五行,共七十字。刊于日本《明淸书道图说》。【赏析】: 此行书七律诗轴,写得沉稳有力,遒劲雄健,具有爽朗豪放的气派。丁敬的行书中时有一、二..

判词册(书法)

判词册(书法):【简介】: 淸·郑燮书。纸本。行书。判牍文。凡八幅,共三十六行。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刊于《书法丛刊》(二)。【赏析】: 郑板桥一生爲了功名前程吃尽辛苦,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并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