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米芾苕溪诗轴(书法)

临米芾苕溪诗轴(书法):

【简介】:

淸·张廷济书于道光二年(1822)。绢本。行书。五言律诗一首。凡五行,共八十一字。154.5×42.1cm。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四)。

【赏析】:

此幅作品是张廷济临米芾苕溪诗中开头第一首诗的临作,如果您手边有米芾苕溪诗卷法帖的话,请您把此临作与米书原作对照一下,您会发现:此临作竟不像原作!甚至连结体大小也不合原作,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书画篆刻艺术的学习途径是很特殊的,讲究临摹。而且,不像原帖的临摹,也算是临摹。一本法帖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这个结构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单元构成,比如结体、用笔、丰富的提按、绞转、流畅的节奏、速度的变化……每一套技巧都可以说是一个小单元。细而察之,就是在这个单元中还有更小的单元,比如用笔吧,它就有个中侧锋、藏露锋、方圆笔等问题。就这样叠牀架屋,组成一个完整的大的艺术结构。初学临摹当然要求对这个大结构中的许多小单元都用心揣摩、熟悉,因爲它们彼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顾此失彼是学不好的。但这与高级的临摹却不是一回事。

在对这个大结构中的许多小单元用心揣摩、熟悉的过程中,一些深有功力的书家要求获得啓示灵感的信息,以形成自己的新风格,使书中有我,于是採用使自己感受最深的,离自己最近的、于自己个性最能吻合的各家各派的一个或几个优点汲取过来,而捨掉其余的方法,这种临摹法叫“意临”。

意临不但在学书过程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绘画上也倍加重视。淸代大画家恽南田论王石谷三临《富春山居图》,说是一临“犹爲古人法度所束,未得游行自存”,二临“有弹丸脱手之势”;三临才“与古人精神相洽”、“信笔取之,不滞于思,不失于法,遒合自然”。从一临到三临正是不断地从形似神不似,到神似形不似并寻到了“精神相洽”的过程。

一个书家在追求个人风格的过程中,这种意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种个人风格是建立在一片空白上的。张廷济此幅临作,取米书之笔法,变米书之结体,以变化生势,得势而生情,以至生出新的意态而自足,正是在“天眞自然”这一点上与米书找到了“精神相洽”的共同点。

临书而连结体大小都不合,这似乎有点玄乎。米芾自己有一段话値得我们深思。他不无自豪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爲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旣老,始是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爲祖也。”米芾临古的功夫极深,常能达到乱眞的地步。但是他不满足于肖似古人,而致力于遗貌取神,自出新意,他最反对的就是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毫无创造的“奴书”。在这一点上此幅临作的作家张廷济与米芾又一次找到了“精神相洽”的共同点了。

为您推荐

赠诒元九兄世讲联(书法)

赠诒元九兄世讲联(书法):【简介】: 淸·伊秉绶书于嘉庆二十年(1819)。联纸、隷书。五言联一则。凡上下联正文十字,款十五字。178×33.3cm。首都博物馆藏。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一)。【赏析】: 此十字的宽博大度,气势..

赠云岑二兄联(书法)

赠云岑二兄联(书法):【简介】: 淸·纪大复书。纸本。隷书。七言联一则。凡上下联正文十四字,款十三字。刊于日本《明淸书道图说》。【赏析】: 此隷书工整规範,大多笔画较平整,字形方扁,字的中部收紧,横势的笔划有些夸张,体貌平..

锦州客夜诗册(书法)

锦州客夜诗册(书法):【简介】: 淸·张问陶书。冷金笺。行书。此幅凡七行,共六十三字。31×28cm。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四)。 【赏析】: 我们从这幅行书来看,似乎一下难以寻觅他的师承。殊不知船山先生以诗得名,书书..

赠默斋仁兄联(书法)

赠梧原大兄诗轴(书法)

赠梧原大兄诗轴(书法):【简介】: 淸·张问陶书。纸本。行书。七言绝句一首。凡三行,共三十五字。121.8×36.2cm。故宫博物院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八)。【赏析】: 这件七言绝句诗轴,下笔凌利似米芾但又不靑筋暴露,..

伊秉绶(书法)

伊秉绶(书法):【小传】: 淸乾隆十九年—嘉庆二十年(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郞,出爲广东惠州知府、扬州知府。以廉吏善政称。建丰湖书院。喜绘画、治印,亦工..

漫录诗轴(书法)

漫录诗轴(书法):【简介】: 淸·铁保书于1806年。纸本。行书。五言律诗一首。凡四行,共六十五字。刊于日本《明淸书道图说》。【赏析】: 此行书五律诗轴,运笔圆劲,点画粗细分明,即使肥画,起落也交代淸楚。字中时有牵丝显露,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