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宋·王安石书。纸本。行书。尺牍一则。凡六行,每行字数不一,共四十一字。26×32.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滙观》、《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书法》、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二),载入台湾《故宫书画录》卷三
【集评】:
淸吴其贞《书画记》:“王荆公《奉见帖》(即《过从帖》),书法强健。”
【赏析】:
宋朝书法家多尙“无法之法”,苏东坡所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即是这种书法风尙的公开宣言和理论的旗帜。在书法史上,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文化意义上的大进步。可是,在这面旗帜之下,也荫庇了一些并不擅长书法的名家,王安石即属此列。
当我们审视王安石的这帧尺牍,其书法确实令人失望—线条缺乏骨力,点画位置失所,结构形态萎靡不振,很难让人从中感受到宋人所称扬的那种似晋、宋间人笔墨平和冲淡的气质或者传承二王的风韵。奇怪的是,苏东坡、黄庭坚等人对王安石的书法竟无一句微词,触目所见者是赞赏和倾慕。这使我怀疑这帧尺牍是否出自王安石笔下。因爲王安石的书法也曾走俏一时,人多争效,难免有好事者从中作僞渔利。也可能,这些宋朝的书法名流在政治上、文学上都曾得到过王安石的提携和指敎,感情的纠葛将他们导向了“爲尊者讳”的泥淖—理性在某些时候也使淸醒的智者糊涂起来。可是,必须看到,在文人书画崛起之初的宋朝,对书法优劣的评判标凖,开始由外在形式转向作者内在的文化涵养和器识,这种“向内转”的倾向开啓了否定书法品评中对形式的过分依赖的闸门,从而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建树起一个新的文化意义上的价値系统。苏、黄的品评或许更多的基于这样一个标尺。
尽管如此,以宋朝的书法成就作爲参照系,王安石这幅书迹的流传,并非因爲他是书法名家,而在于它是名家的书法。王安石兼有政治家高瞻的胆魄和学者奄博的学识,可是,于书法艺术的实践和认识他还欠火候。二者可以交融和互补却无法取代。以“萧散高远”评价王安石的书法,在我看来,只是对其作品意趣的提示或追加,尙不足以据爲服膺后人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