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隋碑(581—618)。年月泐。碑阳存十一行,第五、十两行空行,余行存十二字。碑阴题名存六列,列十四行。在山东益都,曾归登州张氏。《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东汉桓灵以后的隷书,由于自身高度的严谨,逐渐趋于僵化。僵化的结果,使当时文字与书法的矛盾,如同战国末秦初篆隷更替时那样,日益尖锐、激烈。楷书的出现,一方面缓和了这些矛盾,另方面也给书法艺术的表现,开了又一新的天地。篆楷结合、隷楷结合、篆隷结合等各种各样的笔法,以各类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文字发展的规律,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大变革的时代,往往是良莠俱存。其中像靑州默曹残碑这样篆、隷、楷诸法杂揉的作品,在汉末至隋这一阶段中出现不少,尤以北齐、隋两朝爲多。《曹子建碑》《岗山摩崖》中的一些字,都属此类。
默曹残碑的用笔多是隷法与楷法的混合,又没有经过有机地自然融会,隷便是隷,楷便是楷,如“但”、“德”、“无”等字。
默曹残碑的结体,常用篆势,但缺少篆书那种圆浑而古朴的精神。像“爲”、“观”、“超”那样,结果篆不像篆,隷不像隷,楷也不像楷,给人以七拼八凑的感觉。
书法作品,贵在有神采。神采的取得,在于多彩多姿的笔法融会贯通之后的昇华。这是高层次的艺术追求,而决不是外表上浅层次的东拼西凑。拼凑的作品,无血通,无气连,自然就没有神采。这一点,对当今急于求成而採用“移植”法的书法创新者,似不无可鑒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