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又称《延光四年残碑》、《都官是吾残碑》、《是吾残碑》。隷书。漫漶甚。五行,行字数不可计,存约四十字。有竪界文。额横列五行,亦隷书。东汉延光四年(125)八月立。淸康熙六十年(1721)在山东诸城超然台故址出土。乾隆三十九年(1774)移置诸诚县内堂东垣。民国元年(1912)又移置学宫。现藏诸城博物馆。淸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记“碑高三尺,广四寸,字径二寸。”上海书画出版社《篆隷》(下)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集评】:
淸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其字或长或短,塡其格无余地。与同时元氏出土之《三公山碑》字势相似,乃篆初变隷,亦由篆趋隷之渐,所谓隷古是也。阮文达公谓其屈曲古劲,如符印文,目爲缪篆。”康有爲《广艺舟双楫》:“由篆变隷,篆多隷少者。”“笔意茂密”。徐树钧《宝鸭斋题跋》:“字体似元氏三公山碑,笔意在篆隷之间”。
【赏析】:
此残石文字之间刻有直界,仅比《莱子侯刻石》《泰山石阙铭》等稍晚。这可能是从西周钟鼎(例如《钟》《大克鼎》等)那裏移植过来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段。但文字的书写比略早一些的《子游残石》等简朴而典型的汉隷要来得保守。这两点,表明作者在追求一种古朴的蕴奥。
世事如环,有时创新者的目光要投向昨天,在已经提炼过的矿碴中,搜寻新的更稀有贵重的元素。鄙薄传统是一条创新之路;向更深处开掘传统也不失爲一条创新之路。这一漫漶已甚的残碑,便能给人以种种新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