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全称《大代大魏武昌王墓誌铭》。北魏正始四年(507)三月刻。正书。十九行,行十九字。40.3×45.8cm。一九二五年河南洛阳前海资村出土。曾归三原于右任。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赵万里辑入《汉魏南北朝墓誌集释》。
【赏析】:
北魏书法大都托刻石以传世,其中文字最小者是墓誌,其书体当称中楷。墓誌书法是书家与石匠合作的产物,是笔与刀相生相映的结果,因此墓誌铭文不仅表现着书家的艺术功力,同时也表现着石匠的审美趣味。无以数计的北魏墓誌铭书法具有方整精美、朴拙古茂、平正匀静、草率简朴等多种风格。刻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507)的《元鑒墓誌》即属于朴茂古拙一路。铭文前段文字比后段文字镌刻的较爲草率。谛观其“武昌”、“月”、“齐”等字可断爲前后段分别出于不同石匠刀下。就技术而论,后者显然高于前者。按书写规律,一篇铭文不可能出自两个书家,而书迹形成于两个石匠刀头,则高下优劣十分明显。
前段铭文刀工率意粗疏,致使许多字点画不分,偏旁部首出现了不合理的相违交触之处,如“魏”、“军”、“事”、“虏”等字,使这件古老的墓誌铭以古拙朴厚的风格,带有一种中古人祭祀亡灵所特有的悲悼色彩。后段铭文美奂美侖,明显地表现出刻工的高超技艺和对书家艺术风格的深刻理解,每一笔的提按转折都尽善尽美地在娴熟的刀尖下闪耀出书丹时的风采。“透过刀笔看笔锋”,其用笔方中带圆,平直而不僵滞,转折处泯去稜角,增加了字态的涵合意味。点画厚重朴实,由于中截有起伏之变而未成臃肿之弊。结构上中宫内敛收束谨严,而横、竪、撇、捺等主笔均向四方飘然舒展,字态顿时产生翩然奋举、缓动欲飞的动感。点画之间顾盼生姿,呼应含情,更有的点书之间出现了连引的笔势,如“灵”、“奄”、“海”、“抚”、“正”等字,十分可爱,使人感到书家能在楷书这种“居静以活动”的书体中自由地传达自己的情意,的是高手。“分”、“举”、“有”等字的撇捺相背分开,笔势飘扬,颇有八分遗意。其体势无论纵长、横扁,还是方正,都在整饬端庄中适度地收缩伸展。全篇铭文朴拙中有灵秀之气,古茂中见洒脱之致,那么率眞自然,生动地反映了北魏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性格和“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