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北魏孝昌二年(526)三月刻。正书。六行,行六字。旧藏广州图书馆。《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姜白石曾对书法的形体发过这样的议论:“眞书用笔,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这虽然是从极端而论,用了两个“太”字,但很有道理。要瘦而不枯,这就笔画耀其精神,如折钗股的强劲,如屋漏痕的自然,如锥画沙的深厚,诚然不易。《王永寿造弥勒像记》一副秀骨淸相,萧疏险峭。但欣赏起来,却与薛稷、赵佶之辈书作大爲不同,这两家的线条虽细却熟练流畅,无阻碍呆滞,我们批评的只是骨节太多,转折过于尖刻,而行驶的线条却无可指责。《王永寿》的线条力量明显不济,书写不够畅快,反顾徘徊之意时有,整个字的气韵也常有中断之势。由于结体萧疏,笔画相隔较远,彼此间的联繫就更需紧密,这不同于行草通过游丝萦带,而表现在笔势上的呼应。如果书写断续或犹豫,这种原来就微渺的呼应更是难以找寻,欣赏这件作品,就有一种失落感。如果与赵佶的“瘦金书”相比,这种感觉就更明显。应该说,作者大抵掌握了用笔和结构的方法,这样的水平已可入目,但还缺乏激情,缺乏字裏行间洋溢出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