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全称《靑州北海郡都昌县人刘双周造像》。东魏天平四年(537)十二月刻。正书。记十二行,行八至十二字不等。后题名,残存二列,《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每提起《颜勤礼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笔画粗细的对比度。横画之细,竪画之粗,这种交替给人一种不断变化的感觉,也给横向的安排提供较爲广阔的空间。《颜勤礼碑》与《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全然不一,这样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显得活泼生动。早在五百三十七年,《刘双周造像记》就提供了这样的範例,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用笔的提按悬殊,并不断转换,这于一位作者是不易做到的。这种悬殊极需自然,否则在交接中就不免出现勉强,这在作者笔下是成功的。并且在安排布局上很有工夫,每个字都有可供展开的天地,在展开中不断显示着丰腴、圆润、安详。作者书写缓慢,每一笔都交代完整,不留下含混不淸之处,可见作者在这创作过程中是花了相当心血的。从头至尾都洋溢着润泽之感。
不尽如意的是粗线条。粗线条容易形成,但粗而滞、粗而软,则不可取,此碑恰有这一毛病。尤其是“鈎”笔,趯出无力,擅缓不擅疾,凡有此笔皆大爲逊色。唐代有个书家名苏灵芝,书似鲁公,然肥而无力,终以劣汰之。《刘双周造像记》即使是白璧微瑕,也不可忽视。当然,这是我们善意的求全责备了。
在北魏诸多造像或墓誌铭中,像《刘双周造塔记》这样的字体尙不多见。
是什么原因使它与诸多字体之间拉开距离呢?这个答案看似明显,但一时却也难以具体明晰地指出来。
不过只要仔细地加以推敲、比较一下即见出:北魏精美的墓誌铭往往是精緻有余,在方格的约束下呈现出谨严娟逸的气度。而在造像中,或由于石质粗糙,或因爲刻石的随意,总是显出一种质朴的本性。当然也不乏逸出二者特性的作品,但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例外。
内容的制约在我们今天看来固然有许多可以超脱的地方。但在北魏时代,作爲僱工与僱主之间的关係,内容对于书写者至关重要。这不仅表现在书法家要尽可能地遵照他人的意愿,而且在潜意识中也会由于对于内容的服从而昇起一种不自觉的约束。
这一点对于《刘双周造塔记》的作者来讲是重要的。也由此使他具备了区别造像及墓誌铭的态度。作爲造塔的记铭,仅是一种记叙和说明的因素居多。因此,书写者在此际对字体稍有收敛便会成爲可能。
我们之所以指出这种现象,是想说明书写内容有时会对书写者能起的重大作用。但并不是说由此而可以把书法家的本来个性践踏殆尽。
背景的独特使得《刘双周造塔记》在结体用笔上现出区别于一般魏书的地方。作爲一种比较独特的楷书样式,它似乎旣已摆脱了魏碑造像那扁平的尖硬特点,也远距隷的明显波折。那似乎经过多方锻炼而达到的老陈,就足以证明了它的先行性。値得指出的是,它与汉魏及写经的楷书距离较大,而近唐楷。
况且在个别的字构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了它与早期颜字的相似之处。-难道说颜眞卿竟能从此碑中受到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