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据同墓出土的《日忌》木简所书“河平”年号推测,约书于西汉成帝时期。简分甲、乙、丙本三种。汉隷。简长55.5—56×0.75cm,厚0.28cm。每简一般容六十字。现存四百六十九简,两万七千三百字。甲种本存三百九十八简。一九五七年在武威磨嘴子六号汉墓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有专册出版,《汉简书法选》(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曾予刊载,黎泉《西北汉简》一文曾附图介绍。
【赏析】:
这是一卷文字书写规範的、不同于郑玄和大小戴本而流行武威地区的经学着作—《仪礼》的写简,是研究校勘学和汉代经学及简册制度与简册书法的重要资料。
该册的抄写出自多人之手,但是由于经书抄写的严格要求,该册书体仍然保持了协调一致的风格,统一于严整的规範之中,书体已是极爲成熟的汉隷。《仪礼》简在书法艺术上,做到严整而不刻板,熟练而不滑浮。它从字的结体上打破了左右停匀的对称模式,巧妙地把字的重心移向左侧,然后将其波挑之笔向右开锋取势,形成了左右顾盼之态,取得了欹侧中的平衡感觉。它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淸晰规整,一笔不苟,但是仔细琢磨,它又绝不是机械的横平竪直,而是笔笔在变化,字字破平直。配合着结体,它在用笔上也是多姿多态的。它中锋侧锋并用,藏锋露锋兼施,因时因字制宜,趋刚趋柔俱妙。
本简的章法处理更见手段。其简较长,书者就压扁字形,加大字距,动辄空出一个半字的位置,使得细长简上的垂直木纹与扁平的字形成对比,使简书像串珠似的错落有致,构成了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和幽远深邃的空灵效果。这一布白上的实践,几乎成了东汉晚期隷书碑刻的布局模式,凡是于碑石镌刻庄重的文字,莫不作这种行距紧而字距疏的安排。这些下层书家眞可以说是“筚路蓝缕,惠迪后人”了。
汉简书是泛指两汉广大群衆流行使用的文字,根本不是爲书法艺术而创作的。所以绝大部分的汉简都有粗糙、荒率和信手草草的特点。但从书法角度上看,它确也有较高的书法美学价値。从衆多的汉简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广大群衆的无限创造力;同时,还可看到这裏已经孕育着八分书、章草、楷书、行书的胚芽。无怪在它出土后的不久,就爲许多书法家注意和喜爱。这裏的武威简书,是西汉末期所书。这时期的汉隷,正处在由拖着小篆尾巴的古隷,逐渐向成熟的东汉分书发展的过渡时代。从武威简书裏,旣可以看到早期隷画(古隷)朴拙、古质的意趣,也可看到东汉末年那些艺术性较高的分书的雏形。乙瑛、礼器、史晨诸碑,无论在笔法或结字上,与武威汉简,都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係。
在过去的书论中,有一种流行说法,认爲简书是从官方的规範文字派生出来的简易和捷便写法。可是大量汉简的出土证明,事实恰恰相反,那些规範的艺术性较高的文字,却正是从这些粗糙随便的简画中,经过整理、加工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