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 :
四川新繁县人。1925年秋,因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此后五六年间先后到云南、缅甸、新加坡等地流浪。1925年在昆明的《云波》半月刊上发表新诗《流星》等,还做过小学教师、报馆校对和副刊编辑。1930年冬,因同情缅甸农民暴动,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次年春被驱逐回国。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在左联的机关杂志《文学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在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下,创作和发表了大量以早年流浪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1935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紧接着出版短篇小说集《南行记》(1935),描写了奇异的西南边塞风光和下层民众的悲惨生活,将明丽的风景和阴郁的人生交织在一起,对照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艾芜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艾芜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下层生活,具有感同身受的爱憎和悲愤。他曾经长期生活在底层民众中间,不仅写出生活重压带给他们的精神创伤和生活恶习,还发掘出他们心灵深处的善良淳朴、正义感和反抗精神,从而使人在丑恶黑暗的现实中看到光明和希望。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和夜猫子等人物,是现代文学中具有独特艺术感染力的形象。他是最早把西南边陲的下层社会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生活带进现代文学来的作家之一,对于开拓新文学的创作领域做出了贡献。传奇性的故事,绮丽的地方色彩,带有神秘气氛的边塞生活和人物,使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和浪漫情调。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艾芜除继续创作短篇小说之外,还写了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1942年前后,在创作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1946)、《故乡》(1947)、《山野》(1948),中篇小说《乡愁》(1948)、《一个女人的悲剧》(1949)等作品,体现了谨严沉郁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芜担任过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兼文化局局长、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协理事、四川省作协和文联的领导职务。曾先后到鞍钢、大庆和小凉山等地体验生活,创作了一批反映新的社会现实的作品。长篇小说《百炼成钢》(1958)是新中国最早取材于现代大工业的作品之一,塑造了新一代工人阶级的形象。《南行记续篇》(1964)记述了作家20年后重返云南边境的见闻。1976年后,他重返鞍钢、大庆,第三次到云南边境,并几度出国访问,写下了一批新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新编》(1983),长篇小说《春天的雾》(1985)和《风波》(1987)等。
艾芜一生著述颇丰。除前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理论著作等40余种。他的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981~198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了《艾芜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