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早年在嘉定高等小学、嘉定中学堂、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1914年至1923年,郭沫若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其间,深受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进而接触老庄哲学、孔子哲学和印度哲学。同时,他阅读了泰戈尔、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并从中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从泰戈尔的诗歌追随转而对美国诗人瓦尔特·惠特曼的喜爱。惠特曼的诗风和诗形,对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是他新诗创作的爆发期。《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炉中煤》等是其诗歌作品中的名篇。《女神》是他的第一本诗集,该诗集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女神》也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1921年夏,他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人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1923年春毕业后,从日本回到祖国,参加《创造周报》、《创造日》的编辑工作。1924年,再度赴日本,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使他从受泛神论思想影响,转变到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科学长。此间,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曾应邀到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演。同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27年3月31日,写了著名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披露蒋介石背叛革命,镇压工农群众运动的罪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年8月4日,他从九江赶到南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随起义军经临川、瑞金等地到达潮汕。在南下途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郭沫若等后期创造社成员和太阳社成员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后又旅居日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者之一。并在此后一直致力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成就显著,贡献重大。抗战初期回国,投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夏衍等主编《救亡日报》,并先后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文化宣传工作。皖南事变前后,陆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6部历史剧,以古喻今,紧密配合现实斗争。历史剧创作是他文学道路的又一次高峰,为中国历史剧领域开辟了新路。之前还有《聂荌》、《卓文君》和《王昭君》,解放后有《武则天》和《蔡文姬》等作品。1944年3月,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总结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现实性很强。抗战胜利后,坚持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8年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抵达北平。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文化科学的领导组织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事业。1951年,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著有自传性较强的小说《少年时代》、《创造十年》、《革命春秋》和《洪波曲》等。曾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长、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于北京逝世。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