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华

    吴兴华 :

浙江杭州人。卒于北京。自幼聪慧,悟性较高,善于写作。1933年由天津南开中学转到北京崇德中学。15岁时在吴奔星、李章伯合编的《小雅》上发表《歌》。1937年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师从英籍教师谢迪克(Harold Shedick)教授,主要研究西洋文学,还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同年,无韵体长诗《森林的沉默》发表于戴望舒主编的全国性诗歌刊物《新诗》月刊,该诗的意境与文字呈现出新的综合,推动了新诗的探索。大学期间结识宋淇、孙道临(林以亮)、郭蕊等好友。抗战时期的创作进入了旺盛阶段,大量的诗作、诗论和翻译发表于北平、天津、上海等地的刊物上,仅诗歌发表数量就接近120首。1939年主编纯文艺刊物《篱树》,专门刊载校园作者的诗歌和散文。1940年成为《燕京文学》的作者之一,大学时代的主要诗作大都发表在该刊物上,如《刘毅和洞庭龙女》《哀歌》《秋日的女皇》《<绝句>外三篇》《记忆》《给伊娃》等。

1941年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坚持诗歌艺术的探索,大部分作品发表于《文艺时代》《新语》等刊物上,如《绝句四首》《演古事四篇》《长诗四首》《西珈》等。珍珠港事件后,燕京大学被封,因失业滞留在北平,为谋生计,在中法汉学研究所兼职翻译。此时期的译作主要有《拜伦诗抄》《雪莱诗抄》《济慈诗抄》《丁尼生诗抄》《叶芝诗抄》等,大都发表于上海的杂志《西洋文学》上。吴兴华还写了一系列的书评和介绍西方近现代作家的文章,尤其研究了意识流作家乔伊斯的著作,重点分析了《为芬尼根守灵》。抗战胜利后,自辅仁大学附设《思泉》词典编纂处重返母校,供职于西语系。

1949年后,诗作大都以“梁文星”的笔名发表于香港的刊物《文学杂志》上,但大部分是旧作,如《给伊娃》《西珈》等。此时期在大陆发表的诗作较少,仅见1957年8月号《人民文学》上的《咏古事二首》(《刘裕》《弹琵琶的妇人》)。由此可见,吴兴华的诗歌创作在建国后基本停止了,他“遗下不多的诗和译诗,以其得失,对于我们认真关心新诗语言艺术的后死者和再来者,大有还待深入琢磨的启迪价值。”(卞之琳语)1952年院系调整后,曾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副教授、英语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二级教授降为四级教授,同时被禁止授课及写作。1962年“摘帽”。1966年被迫害致死。

吴兴华的诗较多重视形式的探索与实验,他在继承古诗的形式和意境的基础上,以现代语言写出“绝句”和“律诗”,使得古典的“五七绝”和“五七律”呈现出新的形态,如诗歌《筵散作》和《诗两首》(《燕京文学》1941年第2卷第3期)等。这些诗作在清晰的节奏与谐和的音韵中营构出崭新的景致,反映出了吴兴华以现代汉语来改造古典诗体的努力。吴兴华还写有不少古代题材的诗,如《刘毅和洞庭女》《给伊娃》《褒姒的一笑》《演古事四篇》等,这类诗多取材于古典史籍,以现代的质素挖掘出历史材料中的新意,做到了“古题新咏”。此外,吴兴华还作有不少西洋诗体形式的诗,如十四行诗、五音步无韵体、哀歌体、民谣体、抒情短诗体等,其中以十四行诗为最多,这些诗多表达对永恒主题的自我思考,用词华丽、声情并茂,常带给人以新鲜的气息。吴兴华的诗歌语言一方面借鉴了后期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智性表达,另一方面又融合了具有现代特性的口语因素,凸显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可以说,吴兴华的诗不同于当时诗坛所流行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他更多地着力于古典传统诗歌的意境、现代汉语的特质和西洋诗歌的诗体形式的融合,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转化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吴兴华还有不少诗论文章,如《谈诗选》(《新诗》1937年第2卷第1期)、《谈田园诗》(《新诗》1937年第2卷第2期)、《谈诗的本质——想象力》(《燕京文学》1941年第2卷第4期)、《现代的新诗》(《文学杂志》1956年第1卷第4期)等,他的本科毕业论文《现代西方批评方法在中国诗歌研究中的运用》也是其诗歌理论方面的佳作。吴兴华的诗学理论直接借鉴了蒂里亚德、瑞恰兹、艾略特、燕卜逊等人的诗学观念,并融合了陆志韦、朱光潜、梁宗岱等人的诗学思想,同时还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他立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以中西比较的方法思考现代诗学问题,有理有据,表现出深刻的思辨力。

除诗歌创作外,吴兴华还致力于翻译工作,留下了不少译作。1939~1941年,他翻译了拜伦、雪莱、济慈、叶芝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译作主要有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1957)及《拜伦诗选》《雪莱诗选》等。他还审校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中的《查理二世》《亨利四世》《约翰王》《哈姆雷特》等14部译作,编译有《里尔克诗选》(1944)等。值得肯定的是,吴兴华在乔伊斯并未获得世界性影响之前,就将他的作品《尤利西斯》介绍到中国,并对其晚年杰作《为芬尼根守灵》做了研究,这显示出了他所具备的精准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

吴兴华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成果。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文、法文和德文,并熟悉西班牙、意大利等多国语言,作有《威尼斯商人——冲突与解决》《读〈通鉴〉札记》《读〈国朝常州骈体文录〉》等文章。夏志清先生曾说:“20世纪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就学养而论,有三位代表人物,第一代是陈寅恪,第二代是钱锺书,第三代就是吴兴华。”他的英籍导师谢迪克教授在48年后也追忆说:“(吴兴华)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的一位,足以和我在康乃尔大学教过的学生、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耶鲁大学教授,英语文学批评界巨擘)相匹敌。”这些评价足以显示出吴兴华所具有的文学成就。

吴兴华生前除少数译作外,没有出版过个人专著。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译作《亨利四世》。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兴华诗文集》,包括诗卷和文卷两册,主要收录了吴兴华的诗歌、散文、翻译、随笔、文论等作品。另外,该书还附有周煦良、卞之琳、郭蕊、孙道临、郭正中、张泉等人对吴兴华诗歌及本人的回忆与评论文章。

为您推荐

《海天鸿雪记》

《海天鸿雪记》 : 4卷,20回。二春居士编,南亭亭长评。二春居士为浙中人,寓居上海,姓名不详。南亭亭长即李宝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上海《游戏报》以单页刊印,光绪三十年世界繁华报馆出单行本。复旦大..

田贲

田贲 : 辽宁盖县人。卒于辽宁盖县。1925年在熊岳城读高小。1928年考入盖西县西关中学。两年后考入辽宁省立第一高中,爱好左翼文学,追求进步思想。“九一八” 事变后回到家乡,就读于海城第三师范学校。19..

乔亿

乔亿 : 宝应(今属江苏)人。少以诗名江淮间,与沈起元、查慎行、方观承、沈德潜交善。为人美须髯,善谈论。乾隆中期,以国学生再试不售,辄弃置仕进,专肆力于诗。乾隆二十九年(1764)客游山西太原,为猗氏书院、郇阳..

吴芳吉

《海上繁华梦》

《海上繁华梦》 : 作者孙家振。全书分初集30回、二集30回和后集40回,共百万余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版初集、二集,光绪三十二年出版后集,均为上海笑林报馆排印,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全本。..

《右台仙馆笔记》

《右台仙馆笔记》 : 作者俞樾。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五年(1855)放为河南学政,七年,被劾奏所拟试题割裂经义,罢官。自此,专意著述与讲学40余年..

唐湜

唐湜 : 浙江温州人。卒于浙江温州。八岁就读于温州中学附小,开始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同时接触新文学,喜欢冰心的作品。1934年在温州中学初中部读书,曾因参加“一二·九”运动被学校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