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解元西厢记》

    《董解元西厢记》 : 金诸宫调作品。即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因说唱时用弦乐器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弦索西厢》或《西厢弹词》。通称《董西厢》。作者姓董,"解元"是金、元社会对读书人的敬称。近人卢前《饮虹簃曲题跋》引《玉茗堂钞本董西厢》清代柳村居士跋说:"董解元,名朗",可备一说。元代钟嗣成在其《录鬼簿》卷上"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中,将董列居第一,并注云:"大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载略同。但也有人称他为南宋人,不可信。《董西厢》卷一写张生游蒲州,作者解释说:"蒲州,乃今之河中府是也。"南宋、金朝对峙时,河中府属金的河东南路,如为南宋作家,不应有上述口吻。
  董解元生平事迹已不可详考。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说他"仕于金",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称他是"金章宗学士",均系误解"解元"一词而致附会。《董西厢》卷首用〔仙吕调〕和〔般涉调〕填的几支自叙曲透露了一些作者的消息:他生在"太平多暇,干戈倒载闲兵甲"的岁月。为人狂放不羁,蔑视礼教。他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熟悉唐代传奇、宋代词和民间诸宫调。平日在狂歌醉舞之余,"诗魔多,爱选(撰)多情曲"。作者原来不是民间艺人,所以"打拍不知箇高下,谁曾惯对人唱他说他",后来落魄江湖。


  《董西厢》是今存宋金诸宫调最完整的作品,它标志着那个时代民间文艺的最高水平。这部诸宫调是以唐代元稹《莺莺传》传奇小说为基础,并从李绅《莺莺歌》、宋代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作品中汲取营养而写成的。作者把一篇不满3000字的传奇改编为 5万多字的讲唱文学作品,使它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莺莺传》写崔、张恋爱故事,作品在发议论之处,虽不免"文过饰非",但它表现青年男女在恋爱上的大胆行为却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所以作品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北宋秦观、毛滂为歌舞所写的〔调笑令〕曾歌咏莺莺故事,但受小令限制,无法展开情节,所以同时代人赵令畤有《莺莺传》未能播之声乐之叹,于是谱〔商调蝶恋花〕十阕以述其事。赵令畤删去了传奇"文过饰非"的内容,肯定崔、张"弃掷前欢俱未忍",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可是作品主题并未深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也没有发展。直到《董西厢》问世,才顿然改观。这部诸宫调揭露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不得人心,歌颂青年要求婚姻自由的斗争,从而突出了反封建主题。与此同时,董解元还成功地塑造了两组有着复杂联系而又互相对立的人物形象,对他们从外貌到内心都作了刻画,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张生已不再是对女性"始乱终弃"的薄倖儿。莺莺仍然温柔美丽,但已不再屈从于命运,形象较之传奇更为丰满。红娘、法聪和白马将军是崔、张的同情者和支持者。这几个有血有肉、各具特征的人物的出现,既突出了崔、张斗争的正义性,又使胜利结局显得有说服力。特别是将红娘这一个居于奴婢地位的少女形象写得富有光采,尤为难得。与上述人物相对立的崔夫人、郑衙内、孙飞虎则作为反面形象在作品中出现。
  《董西厢》结构宏伟。除说词之外,它共用了包括14种宫调的 193套组曲。作者在这种蝉联而下的组曲中对结构和情节作了苦心经营。作品以爱情为主线,用交叉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在相爱过程中的性格发展,同时巧妙而自然地穿插其他人物的活动。由于矛盾冲突尖锐复杂和采用了夸张、比喻、烘托、倒叙等种种表现手法,心理描写也相当细腻,因而能在平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中获得不平常的效果。从普救寺崔张巧遇起,经过闹斋、寺警、法聪递信、将军解围、西厢待月、客馆拷红、长亭送别、村店惊梦、郑恒传谣、崔张出走,到最后两人终成眷属的结局止,情节并无神奇怪异,然而波澜起伏,曲折多致,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董西厢》有说有唱,曲多白少,语言优美。金代民间俚曲发达,刘祁曾说:"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归潜志》)作者植根于民间文艺,吸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把它和民间口语熔为一炉,形成为一种朴实浑成的风格。《董西厢》传诵之曲极多,例如长亭送别〔风吹荷叶〕:"忆得枕鸳衾凤,今宵管半壁儿没用。触目凄凉千万种。见滴流流的红叶,淅零零的微雨,率剌剌的西风。"〔尾〕:"驴鞭半袅,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举此一斑,就可以窥见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


  《董西厢》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产生。这两部作品文学样式不同,语言风格各异,各有所长,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同一题材的双璧。
  《董西厢》有明刻数种,即黄嘉惠刻本、屠隆刻本、汤显祖评本、嘉靖三十六年张羽序刻本、闵齐伋刊《西厢六幻》本。后暖红室刊本即据闵本翻刻。人民文学出版社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以《西厢六幻》本为底本,参校多种版本排印。

为您推荐

典型

典型 : 文学理论中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

道潜

道潜 : 北宋僧人、诗人。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於潜(今属浙江临安)人。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道潜居住在智果精舍中。与苏轼唱和往还,结为忘形之交。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记载,道潜本名昙潜,苏轼改为今名。..

戴表元(1244~1310)

戴表元(1244~1310) : 元代文学家。字帅初,一字曾伯,庆元奉化(今属浙江)人。7岁能文,诗文多奇语。南宋末中进士,授建康府教授,以兵乱归剡。元大德八年(1304)61岁时,被人推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州,因病辞职。   戴表元的..

袁易(1262~1306)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 : 清代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畏斋)撰《列国志传》,以武王伐纣的故事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明末冯梦龙加..

《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 : 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

《荡寇志》

《荡寇志》 : 近代小说。又名《结水浒传》,70回,结子1回。作者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诸生,曾随其父宦游粤东。道光十一、二年间,参与镇压湘西瑶族以赵金龙为首的农民起义,"以功获议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