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1732~1815)

    姚鼐(1732~1815) :   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敬敷诸书院讲席共40年。
  姚鼐继承同乡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说:"文章之能事,运其法者才也,而极其才者法也。古人文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法。有定者,所以为严整也;无定者,所以为纵横变化也,二者相济,而不相妨。"(《与张阮林书》)又继承刘大櫆的声气论,说:"师古文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与陈硕甫书》),但他理论上又有所发展。其一,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反对"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述庵文抄序》)。其二,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并指出其关系:"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古文辞类纂序》)其三,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他说:"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复鲁絜非书》)


  姚鼐自己的文章,从方苞、刘大櫆、归有光上溯于唐宋八大家,而与欧阳修、曾巩之文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贾生明申商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钞序》、《荷塘诗集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复汪进士辉祖书》、《复鲁絜非书》,记传如《登泰山记》、《朱竹君先生传》、《袁随园君墓志铭》,都可以看出他文章的风格。他文章的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能阔大,缺少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
  姚鼐的诗,有清拔淡远之致,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河上杂诗》、《金陵晓发》、《岳州城上》、《山行》、《南昌竹枝辞》、《出池州》等,皆富有韵味。
  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包括文集16卷、后集10卷,诗集10卷,又有《法帖题跋》、《左传补注》、《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縠梁传补注》、《九经说》、《老子章义》、《庄子章义》等。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诗选集《五七言今体诗钞》,世以为精当,前者流传更广。

为您推荐

《野叟曝言》

《野叟曝言》 : 清代小说。20卷。作者夏敬渠(1705~1787),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今属江苏)人,诸生。他好学,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礼乐兵刑、天文算数之学。他自负才学,游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北、陕西各..

姚合(约779~约846)

姚合(约779~约846) : 唐代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宝历间官临察御史。又出为金、杭二州刺史。后被召入京,官刑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再出为陕虢观..

耶律楚材(1190~1244)

耶律楚材(1190~1244) : 元代政治家、作家。字晋卿。契丹族人。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金尚书右丞耶律履的儿子。他少年时博览群书,留心佛道,兼通天文、地理、历法,下笔为文如宿构。金朝贞祐初年(1213),任左右司员外郎..

姚椿(1777~1853)

《养一斋诗话》

《养一斋诗话》 : 诗论著作。著者清代潘德舆(1785~1839),字彦辅,一字四农。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中举人第一名。道光十五年,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安徽候选,未赴。著有《养一斋集》,除《诗话》外,主要有《..

杨梓(?~1327)

杨梓(?~1327) : 元代戏曲作家。海盐澉浦(今渐江海盐)人。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元兵征爪哇,杨梓任招谕宣慰司官,随大臣伊克穆苏率500余人,船10艘,先往招谕。以功封安抚总使。官至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死后赠两浙..

杨苏(1927~  )

杨苏(1927~  ) :   现代白族作家。云南剑川人。在中学求学时,曾组织学生读书会,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和鲁迅、高尔基等进步作家的作品。1949年后,先后担任部队团政委、团长等职,参加进军云南的多次战斗。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