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899~1935)

    瞿秋白(1899~1935) : 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理论批评家。初名阿双,后改名爽,又名霜,再后才改称秋白。江苏常州人。1899年1月29日生。祖父一辈是官宦人家,父亲长期失业,流落山东。母亲因家贫无以为生,于1916年服毒自尽。


  瞿秋白从小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他对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十分关注。但辛亥革命后的现状,使他深感失望。中学未毕业就因贫困辍学,到无锡城外当小学教员。不久,赴武汉,进武昌外国语学校。后到北京,进俄文专修馆学习。
  当时北京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酝酿和爆发期,瞿秋白努力阅读各种新书报,寻求他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解答。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曾被推举为俄专的代表。第二次请愿时,和全体代表30余人一起被捕,后因军阀政府慑于群众威力,才获释放。
  瞿秋白在斗争中增强了革命要求。他和郑振铎、耿济之等人于1919年11月创办《新社会》旬刊,积极鼓吹社会改革。《新社会》遭到封闭后,他们又于1920年8月,创办《人道》月刊,但只出了一期。
  瞿秋白还积极参加李大钊组织的社会主义研究小组,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学说。1920年他被北京《晨报》聘为旅苏记者。


  旅苏两年,实地考察了新俄罗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他开始信仰社会主义。1922年 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还先后出席远东劳苦人民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他会见过列宁。旅苏期间,他染有严重肺病,除紧张工作外,还努力写作,著有《饿乡纪程》(又名《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两本散文集(有些篇章曾在《晨报》发表),前者记"自中国至俄国"之路程,也反映作者"自非饿乡至饿乡"之心程。后者叙1921年在莫斯科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不仅有通信报道的性质,也是作者"心弦上乐谱的记录"。这两个集子"拨开"国内外反动派所散布的"迷雾",最早向中国人民真实报道俄罗斯崭新的现实和艰苦的斗争,也反映作者由向往俄国革命到逐渐信仰共产主义的思想历程。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的编辑工作,并重新翻译《国际歌》的歌词。不久,他又转赴工人运动的中心上海。同年6月,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这一时期,他除了编辑《新青年》,还编辑《向导》、《前锋》等党的刊物,并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宣传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1927年8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紧急会议上,被选入中共临时中央局。192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瞿秋白继续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会后,他在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从这时到1930年中,他是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团长。他回国后,于1930年9月,主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当时党领导机关的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
  1931年瞿秋白受到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的打击和排斥。从这时到1933年,瞿秋白在上海抱病工作,他同鲁迅一起,为发展左翼文艺运动,建设中国的新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瞿秋白致力于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编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现实》,其中包括恩格斯论巴尔扎克和易卜生的两封信,普列汉诺夫、拉法格两人的文艺论文5篇,还有他自己编写的关于现实主义、文学上的机械论等论文6篇,他还翻译了列宁论托尔斯泰的两篇重要著作。此外,他译出《高尔基论文选集》和《高尔基创作选集》,卢那察尔斯基的剧本《解放了的董吉诃德》,格拉特柯夫的长篇小说《新土地》等苏联作家的作品,以及普希金的长诗《茨冈》等俄罗斯文学名著。这些理论和创作的译著密切结合了中国文艺界的实际,对于开展左翼文艺运动,克服理论上的错误,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文艺战线的思想斗争中,瞿秋白先后发表过《“自由人”的文化运动》、《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等论文,驳斥"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错误论调,阐明文学的阶级性和作家不能超阶级的原理。对于"民族主义文艺"和"新月派"中胡适等人,瞿秋白也多次著文予以批判。
  瞿秋白还是大众文艺运动的最热心的倡导者,他先后写了《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等重要论文,反复阐述大众文艺运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促进革命文艺的群众化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论文的缺点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意义评价不足。瞿秋白还撰文探讨中国文字改革问题和翻译问题,对鲁迅、茅盾和张天翼等作家,均有所评论。此外,针对30年代的社会现象,瞿秋白写了一些杂文和通俗文学作品;他有12篇杂文用鲁迅的笔名发表,并由鲁迅收入自己的集子。


  1933年,瞿秋白编选《鲁迅杂感选集》,选入鲁迅自1918至1932年的杂文74篇,并作了长篇序言。他把鲁迅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同近代中国的革命形势和知识分子的分化结合起来,进行有创见的分析,阐明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序言还对鲁迅杂文的产生,以及由他开拓的这种战斗文体的社会价值和特点,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虽然序言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是鲁迅研究的"第一座纪念碑",是30年代文艺评论的杰出成果。它的正确评价,不仅显著地提高了鲁迅研究的水平,而且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学的发展道路。
  1934年初,瞿秋白从上海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人民教育委员,对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中央红军撤出根据地北上抗日时,党决定瞿秋白留在南方坚持斗争。1935年2月24日,他在福建省长汀水口被国民党军队逮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他坚贞不屈,写下了《多余的话》等诗文。 6月18日上午10时瞿秋白在福建省长汀县西门外英勇就义。

为您推荐

《全金诗》

《全金诗》 : 金诗总集。又名《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清康熙年间郭元釪编。元釪,字于宫,江都(今属江苏)人。好学能诗,曾参加修《佩文韵府》等书,授中书,著有《一鹤庵诗钞》。   《全金诗》是在《中州集》的基础..

《屈子章句》

《屈子章句》 : 《楚辞》研究著作。 7卷。清代刘梦鹏撰。刘梦鹏,字云翼,蕲水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饶阳知县,著有《春秋义解》等。书中《离骚》、《九歌》、《卜居》、《天问》、《招魂》各为一卷。《九章..

仇远(1247~1326)

仇远(1247~1326) : 元代文学家。字仁近,一字仁父,自号山村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咸淳年间以诗名与白珽并称于吴下,人称"仇白"。58岁时,任溧阳儒学教授。   仇远与赵孟、戴表元、方风、黄洪、方回、吾..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屈原赋注》

《屈原赋注》 : 《楚辞》研究著作。10卷,附《楚辞通释》2卷。清代戴震(1723~1777)撰。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著名思想家、学者,长于训诂、典章名物之学。   《屈原赋注》及《楚辞通释》也以字句训诂、名物..

秋瑾(1875~1907)

秋瑾(1875~1907) : 近代革命家、作家。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生于福建,曾随父旅居台湾、湖南。光绪二十二年(1896),与湘潭王廷钧结婚。后曾两次入京。庚子事变..

《清人杂剧》

《清人杂剧》 : 清代杂剧集。近人郑振铎(1898~1958)编辑。共有两集。初集印行于1931年,收吴伟业、嵇永仁、尤侗、裘琏、张韬、桂馥、曹锡黼、石韫玉、严廷中诸家杂剧共40种。二集印行于1934年,收徐石麒、叶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