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 董源的这幅《龙宿郊民图》,描写的是江南秋景,画中丹枫红叶、林木蓊翳、溪流婉转、远水空阔。但是,这幅画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取义何在,画中人物本事如何,“龙宿”是什么意思,“郊民”又当作何解,甚至是不是真是董源的作品,至今都还没有定论。
这幅画原来叫《龙绣交鸣图》 《笼袖骄民图》,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董其昌得到了它,董其昌是大力提倡南派山水的,所以特别喜欢董源的画。他先后得到四幅董源的画,就把自己的堂名叫做“四源堂” 。他鉴定此画是董源所作,并改名为《龙宿郊民图》。
启功先生认为 “龙宿郊民”应当理解为 “太平时代首都居住生活的幸福之民” 。董源是五代时南唐的画家,那么,他所绘之景,应该是南唐京城建业(今江苏南京)郊外长江边的景色。
画中以两重大山为主体,向画面的纵深走去。左边则是浩渺长江,也向画面的纵深流去,使画面极有深远感。
山用披麻皴,很好地表现了江南土山的特色,而矾头则用空心点皴,突出其质感。这两种皴法,被后来的山水画家经常使用,但最早大量使这两种皴法的,是董源。
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饶有趣味,《龙宿郊民图》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
《龙宿郊民图》中,山麓上人家在树上悬灯。近处有狭舟二艘,上面彩旗飘舞,人物数十,白衣冠,自岸上连到舟中,似作歌舞之状。岸上还疏疏落落地有一些观者。很像是在举行某种庆祝活动。舟及人物画得虽小,但点以鲜亮之色,格外明丽。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


董源的山水画,多以淡墨轻岚写江南明媚秀丽的风光,没有雄伟险峻的山,也没有浅显刻露的石,而是平缓连绵的峰峦,映带无尽,山坡上点缀葱葱茏茏的树木杂草,林麓洲渚、江村渔舟、风雨溪谷,烟云朦胧,真所谓“平淡天真”,“一片江南”。
《龙宿郊民图》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别具特色,作者将墨与青绿巧妙地合为一体,墨色和青绿色相得益彰却不相碍。作者用墨笔勾勒渲染后,在坡面峰峦等处略敷青绿,颇有郁郁葱葱,草木繁茂之意。
《龙宿郊民图》,立轴,绢本,青绿。纵156厘米,横160厘米。五代时南唐董源作。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为您推荐

《唐五代词》

《唐五代词》 : 唐五代词总集。近人林大椿辑。共收唐五代词1148首,作者81人。其词采自《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和《全唐诗》中的附词,个别兼及《花庵词选》、《草堂诗馀》、《南唐二主词》、《词综..

唐五代词

唐五代词 :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

隋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

隋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 :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级:隋及唐前期是总结、评价前代文学的历史经验教训和要求建立新文风的阶段;唐中期是文学批评的全盛阶段,表现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并取得了建设性..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

隋唐五代文 : 隋唐五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文章,一方面扬六朝余波,有讲究辞采的骈文;另一方面革六朝旧习,有散行流畅的古文,开辟了宋、元以后散体文的发展道..

隋唐五代诗

隋唐五代诗 : 隋唐五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主体唐诗更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高峰。唐诗篇什繁富,仅据清代编纂的《全唐诗》录存的作品已达48900多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在这名家辈出、名作..

隋唐五代文学史料

隋唐五代文学史料 : 隋唐五代文学史的资料,除文学家著作外,重要的一部分是官编及私撰的断代专史中的作家传记、文坛概述、创作著录等传志篇什,如《隋书》、《北史》、两《唐书》、新旧《五代史》及《十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