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译/重定八十四调的律学家

    郑译/重定八十四调的律学家 : 郑译(540-591),南北朝末年至隋初的音乐家。字正义。开封(今属河南)人。北周宣帝时,任内史上大夫,封沛国公。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掌握北周政权时,任上柱国、相府长史。隋统一中国后,曾任隆州刺史、岐州刺史。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宫廷的雅乐,已经相当混乱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以后,希望能制定出大隋的雅乐。颜之推建议参照梁朝雅乐来定隋乐,高祖不从,说:“梁国的音乐是亡国之音,为什么还要我用?”于是,就召命郑译、牛弘、何妥等人商议正乐之事。
正乐的事议来议去,总是定不下来,高祖大怒,说:“我受天命七年,乐府犹歌前代功德邪?”于是要将有关官员治罪。郑译上奏说,现在乐府所用的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声中,有三个音不协调,但是一直没有解决的办法。后来,遇到随突厥皇后入周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他是一个弹龟兹琵琶的高手,听他所弹,一均之中都有七声,于是,参照他的理论,采用旋宫之法,求得了八十四调。
当时一同议乐的何妥嫉妒郑译,想破坏其事。他利用高祖对他的信任,又知道“高祖素不悦学,不知乐”,于是就说郑译的考校不对。他主张只用宫声一调,不用七声,更反对旋宫,这是非常保守的观点。当时有支持郑译的,也有支持何妥的,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于是,就商定让乐队按两派的意见来演奏,请隋文帝定夺。在演奏之前,何妥对隋文帝说:“在乐律中,黄钟是象征君王的美德的。”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认识,当乐队用黄钟之调演奏的时候,隋文帝说:“这个曲调气势大,很雅致,很合我的意思。”既然是皇帝的意见,郑译他们自然也就不好再说了,于是,采用何妥的意见,隋代雅乐,只用黄钟一宫,不用其他宫调。
直到唐代,祖孝孙、张文收等人再提出八十四调的理论,最终为大家所接受,只不过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用完八十四调而已。

为您推荐

蔡邕/汉代的全才艺术家

蔡邕/汉代的全才艺术家 : 蔡邕(132-192),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他博学多才,精于辞章、数术、天文、书法、绘画、音乐,尤善弹琴。 汉桓帝时,宦官十..

师旷/敢用琴砸国君的乐师

师旷/敢用琴砸国君的乐师 : 师旷是春秋时晋国的著名乐师,有人说他生于公元前572年,卒于公元前532年。师不是他的姓,而是先秦时期对乐师的通称。先秦时的乐师,或称作“伶”,如伶伦、伶州鸠等;或称作..

常用散套格律

常用散套格律 : [黄钟·醉花阴] 醉花阴 套数首牌 仄平平仄平, 雪浪银涛大江迥, 仄平平仄。 举目玻璃万顷。 仄仄平, 天际水云平, 仄平, 浩浩澄澄, 仄平平。 越感的人孤另。 仄仄平, 一叶片帆轻, 仄..

李延年/让司马相如作助手的音乐大家

伶伦/据说是中国乐律的创造者

伶伦/据说是中国乐律的创造者 : 伶伦,据说是黄帝时的乐师。“伶”是先秦时期对乐师的称呼,如伶州鸠。伶也写作“泠”,后代的艺人被称作“伶人”,就是从这里来的。 我们都知道,音乐的要素之一是旋律..

曹妙达/以琵琶绝艺封王的音乐家

曹妙达/以琵琶绝艺封王的音乐家 : 曹妙达,北齐至隋的琵琶演奏家。 公元570年的一天,北齐后主高纬金碧辉煌的皇宫里,一位身穿胡服的艺人正在弹奏琵琶。高纬倚在龙榻上,时而双目微闭、轻轻击拍,时而..

常用散套结构

常用散套结构 : 散曲套数一般为散曲专用,但也有一部分既可用于散曲,也可用于杂剧。常用散套如下: 黄钟宫:[醉花阴][愿成双][侍香金童][女冠子][文如锦](其中[醉花阴]为散、杂通用) 正 宫:[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