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与粘

    对与粘 : 上面所说的,是一句中的平仄要求,下面要说的,是两句之间的平仄对应关系。
两句之间的平仄对应关系,只有两种情况,即上句(又称“出句”)和下句(又称“对句”)要么平仄相同,要么相反。相反的称为“对”,相同的称为“粘”。
举两个例子:
五言平起平收式:
起句:平平仄仄平
对:仄仄平平仄
粘:平平仄仄平
七言平起平收式:
起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仄仄平平平仄仄
粘: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余的可以类推。
在实际应用中,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因为它还要受其他一些规定的影响和限制。
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对和粘是平仄的最重要的规律。按照规定,奇数句和偶数句之间的平仄关系是对,即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之间的关系是对。所谓“对”,即上句的某一个字和下句相同位置的那个字的平仄关系相反。而偶数句和奇数句之间的平仄关系是粘,即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之间是粘。所谓“粘”,即上句某个字和下句相同位置的那个字平仄相同。
影响到这种对和粘的关系最重要的因素是用韵的规定。近体诗偶数句必须用韵,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必须用平声韵。不入韵的句子的末尾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这样,每一首诗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实际上已经定下来了。
绝句各有两种形式,即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
律诗也有两种形式,即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
我们在写出绝句和律诗的平仄的时候,首先可以把最末的这一行写出来。然后写出首句的平仄。
比如七绝的平起平收式:
然后再来补二三四句。先看第二句。一二句之间应该“对”,那么应该是:
不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因为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也不能是“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样,就出现了“平仄平”的形式。
第三句应该“粘”,那么应该是:
不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因为第三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也不能是“仄仄平平仄仄仄”,这样,三个仄声字就在句尾了。
第四句又应该是“对”,那么应该是:
再举一首五言绝句为例。
仄起仄收式:
第二句“对”,那么应该是:
第三句“粘”,那么应该是:
不能是“平平仄仄仄”,这样,句尾就出现了“仄仄仄”的形式。
第四句是“对”,那么应该是:
不能是“仄仄平平平”,这样,句尾就出现了“平平平”的形式。
懂了这个道理,不管有多少句,都可以很轻松地把平仄写出来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两句之间的“对”和“粘”并不都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有时会有一些变化。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第二、四、六字的“对”和“粘”很严格,对就是对,粘就是粘。而第一、三、五字就要灵活得多,有时该对而用了粘,有时该粘却用了对。
这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但“一、三、五不论”,也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比如七言的“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声,不然就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三个平声字出现在句尾,这种句式,被称为“三平调”,是格律所不允许的。再比如七言的“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声,不然就成了“仄仄平平平仄平”,结尾三字成了“平仄平”,也是格律所不允许的。其余的类推。
还有一种情况也必须避免。那就是除结尾的平声以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这种情况叫“孤平”,也是不允许出现的。比如五言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个平声字不论,变成了仄声,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七言的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变成仄声,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就是“孤平”,是不允许的。
现在,我们可以很轻松把所有的近体诗平仄格律写出来了(加○的字表示可平可仄)。
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平起平收式(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 胡风千里惊,
仄仄平平 汉月五更明。
仄平平仄 纵有还家梦,
平平仄仄平 犹闻出塞声。


——令狐楚《从军行》


平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 山中相送罢,
仄仄平平 日暮掩柴扉。
仄平平仄 春草年年绿,
平平仄仄平 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仄起平收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 林暗草惊风,
平平仄仄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 平明寻白羽,
仄仄平平 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


仄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

仄平平仄 天下伤心处,
平平仄仄平 劳劳送客亭。
平平仄仄 春风知别苦,
仄仄平平 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七绝(以首句入韵为正格):
平起平收式:

平仄仄平平 洛阳城里见秋风,
仄平平仄仄平 欲作家书意万重。
仄平平仄仄 复恐匆匆说不尽,
平仄仄平平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平起仄收式:

平仄平平仄 曾栽杨柳江南岸,
仄平平仄仄平 一别江南两度春。
仄平平仄仄 遥忆青青江岸上,
平仄仄平平 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忆江柳》


仄起平收式:

仄平平仄仄平 君问归期未有期,
平仄仄平平 巴山夜雨涨秋池。
平仄平平仄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仄平平仄仄平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仄起仄收式:

仄平平仄仄 天上碧桃和露种,
平仄仄平平 日边红杏倚云栽。
平仄平平仄 芙蓉生在秋江上,
仄平平仄仄平 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下第后上就崇高侍郎》


五律: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暮蝉不可听,
仄仄平平 落叶岂堪闻。
仄平平仄 共是悲秋客,
平平仄仄平 那知此路分。
平平仄仄 荒城背流水,
仄仄平平 远雁入寒云。
仄平平仄 陶令东篱菊,
平平仄仄平 余花可赠君。


——郎士元《送钱大》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 清秋望不极,
仄仄平平 迢递起层阴。
仄平平仄 远水兼天净,
平平仄仄平 孤城隐雾深。
平平仄仄 叶衡风更落,
仄仄平平 山迥日初沉。
仄平平仄 独鹤归何晚,
平平仄仄平 昏鸦已满林。


——杜甫《野望》


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 八月洞庭秋,
平平仄仄平 潇湘水北流。
平平仄仄 还家万里梦,
仄仄平平 为客五更愁。
仄平平仄 不用看书帙,
平平仄仄平 偏宜上酒楼。
平平仄仄 故人京洛满,
仄仄平平 河日复同游。


——张渭《同王征君湘中有怀》


仄起仄收式:

仄平平仄 渡远荆门外,
平平仄仄平 来从楚国游。
平平仄仄 山随平野尽,
仄仄平平 江入大荒流。
仄平平仄 月下飞天镜,
平平仄仄平 云生结海楼。
平平仄仄 仍怜故乡水,
仄仄平平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远荆门送别》


七律
平起平收式:

平仄仄平平 卢家少妇郁金堂,
仄平平仄仄平 海燕双飞玳瑁梁。
仄平平仄仄 九月寒砧催木叶,
平仄仄平平 十年征戍忆辽阳。
平仄平平仄 白狼河北音书绝,
仄平平仄仄平 丹凤城南秋夜长。
仄平平仄仄 谁为含愁独不见,
平仄仄平平 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平起仄收式:

平仄平平仄 舍南舍北皆春水,
仄平平仄仄平 但见群鸥日日来。
仄平平仄仄 花径不曾缘客扫,
平仄仄平平 蓬门今始为君开。
平仄平平仄 盘飧市远无兼味,
仄平平仄仄平 樽酒家贫只旧醅。
仄平平仄仄 肯与邻翁相对酌,
平仄仄平平 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


仄起平收式:

仄平平仄仄平 一上高楼万里愁,
平仄仄平平 蒹葭杨柳似汀洲。
平仄平平仄 溪云初起日沉阁,
仄平平仄仄平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仄平平仄仄 鸟下绿芜秦苑夕,
平仄仄平平 蝉鸣黄叶汉宫秋。
平仄平平仄 行人莫问当年事,
平仄仄平平 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仄起仄收式:

仄平平仄仄 诸葛大名垂宇宙,
平仄仄平平 宗臣遗像肃清高。
平仄平平仄 三分割据纡筹策,
仄平平仄仄平 万古云霄一羽毛。
仄平平仄仄 伯仲之间见伊吕,
平仄仄平平 指挥若定失萧曹。
平仄平平仄 运移汉祚终难复,
仄平平仄仄平 志决身歼军务劳。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五言排律的平仄,不过是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的延伸,相信大家都可以把它们写出来。

为您推荐

戴逵

戴逵 : 戴逵(约326-396),东晋著名琴家、画家、雕塑家、哲学家。字安道。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他是著名的琴家,很有骨气。有一次,武陵王司马晞请他到王府演奏,并附上厚礼,戴..

先秦时期的绘画

先秦时期的绘画 : 彩陶 中国绘画的历史非常悠久,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绘画实物,是出土的距今四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彩陶上的许多精美纹饰。这些纹饰大多是动植物图案和几何图案,如鱼形、鹿形、蛙形、..

近体诗的平仄

近体诗的平仄 :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的“调”。音韵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声”(略同于今天所说的声母)、“韵”(略同于今天所说的韵母)和“调”(略同于今天所说的音调、四声)三个部分。这三个因素..

王廙

唐诗的用韵

唐诗的用韵 : 我们重点要讨论的,是唐代格律诗(包括唐以后的格律诗)的用韵问题。 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李登所著的《声类》,但书没有传下来。现在最早的韵书,是隋代著名音韵学家陆法言所著的..

古绝

古绝 : 如果把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的诗称为绝句,那么这种体裁很早就有了,但是在唐以前,没有用韵、平仄等格律要求。唐代以后,对绝句有了很严格的要求,但是,我们在读唐诗的时候,会发现许多不合律的绝..

音韵的时代划分

音韵的时代划分 : 首先得说一说唐人所使用的韵。 汉语的韵,大致经历过四个阶段: 先秦至魏晋,是古音韵时期。这一时期,还没有专门的音韵方面的研究和韵书出现,但是根据清代人的研究,对这一时期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