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巧于固惜,精在体度:【园林巧于固惜,精在体度】园林艺术的审美创造要得体、合宜,有赖于“因”、“借”。
明代计成《园冶·兴造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極,泉流石注,互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所谓精而合宜者也。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指青预含赤色的寺庙)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不分町(ting tuin, 田间小路和禽活动的田舍旁空地),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又婴巧于借景,屏俗收嘉。
“因”而无“借”,显得机械,呆板;“借”而无“因”,显得做作并失去天然野趣。
明计成《园冶·相地》: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
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借参差之深树。
村庄眺野,城市便家(便于家居之意)。
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
……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临溪越地,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腐可度。
倘嵌他人之胜,有一线相通,非为间绝,借景偏宜;若对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乎,收春无尽。
……相地和宣,构园得体。
”因此在处理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时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有区别地进行,立基、掇山、凿池同样也要因地制宜。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借景,还得人工构园之法中,“因”与“借”是“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造景,造出“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造出“南轩寄傲,北牖虚阴:半窗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薛”,造出“眺远高台,播首青天那可问;凭虚敞阁,杯明月自相邀”的美景,使欣赏者进入“滴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的境界。
(均出自计成《园冶》)[山水之间,以石胜或以土胜】说明阀可以石造山,也可以土造山,造山妙在以石胜,也妙在以土胜,土和石在造山时并不是矛盾的。
明张岱《琅嬛文集·西施山书舍记》,“盖山水之间,有以石胜者,日岩田峦;有以土些者,日阜曰。
后之造园者,见山脚有石,加意搜剔,来免伤筋动情,迷露出一片顽片,是则好事者之过也。
”造于造山与土石的关系,清代李渔的论述更具体,更能说明问题。
《闲情偶寄·居室部》,“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
混假山于真山中,使人不能辨者,其法莫妙于此。
累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如百补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
以土同之,则可泯然无迹,且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石比竖。
且树大叶繁,混然一色,不辨其为谁石谁土,刷于真山左右,有能辨为积累而成者好?此法不论石多石少,亦不别定求上石相半,土多则是土山带石,石多则是石山带土,土石二物,原不相离,石山离土,则草木不生,是童山矣!”“小山亦不可无土,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
土之不可胜石者,以石可立而土则易崩,必仗石为藩篱故也。
外石内上,此从来不易之法。
”李渔的论述说明,造山固然可以以石为主,但亦离不开土,或者是“土山带石”,或者是“石山带土”,土石不能绝对地分离。
造山离开了土,既缺乏“天然委曲之妙”,又使“草木不生”而成“童山”了,不足以观。
至于哪种山以石为主,哪种山以土为主,则靠造园主视具体情况而定了。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