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戏曲:【戏曲】中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
历史上首先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陶宗仪。
陶氏《南村辍耕录》:“唐有传奇。
宋有戏曲、唱译、词说。
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但他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
到近代王国维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并给“戏曲”下定义说:“戏曲者,请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考源》)从比确定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概念。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
它具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性特征,这是世界戏剧文化所共有的,但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
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
水袖、帽翅、邻子以及水发、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它们还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从西汉《东海黄公》以角抵表演特定的人物故事,到唐代《踏摇娘》中歌舞、角抵与滑稽表演的结合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孕育和诞生的。
近人王国维在分析戏剧的沿革和特征时,认为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始全。
故在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宋元戏曲考》)。
自此中国戏曲从理论上明确了它的特征。
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音乐、曲词、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一炉,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表演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由于戏曲传统上的特点,中国戏曲为解决舞台表演时间上、空间上的矛盾,在表现动作上往往是虚拟性的。
然而这种虚拟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演事实在传其神,如画家之有写意,故扬鞭则为骑,划桨期为舟,而马、舟之形物不必备也”(见马二先生《论戏答客难》)。
因为“演事实在传其神”,所以要虚拟得使人可信。
这说明在虚拟中一定要传事实之真,在虚拟的动作中,演出真实的场面来。
戏曲动作的虚拟,是中国戏由艺术的特点。
中国戏曲表演中有许多程式动作,这些程式动作,是抓住生活动作的主要特征经艺术夸张加工而成的,如划浆表示行舟,挥鞭表示骑马。
这样的程式动作具有舞蹈、节感,符合乐曲的节拍,是活动作的提练和美化。
刀、履火、寻橦等也。
”百戏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出现,它主要包括各种杂技幻术,如;扛鼎、寻檀、吞刀、吐火,还有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以及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
汉代又称“百戏”为“角抵戏”。
汉代是我国古代百戏的繁荣期。
《汉书·武帝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更有具体指绘:“华岳峨峨,“冈峦参差。
神木灵草,·朱实离离。
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施(ch1持,古乐器)。
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透蛇;洪立而指麾,被毛羽之纤丽。
度曲宋终,云起雷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靠。
复陆重阁,转石成雪,体砺激而增响,磅象乎天威。
”这里不仅有扮成豹、罴的舞蹈,有奏乐,有歌唱,演员们还穿上绮丽的服装,配上眩耀的背景,做出模拟真实的效果来。
百戏在当时演出之精彩,规模之宏伟,可调空前未有。
到南北朝后,百戏又称为散乐。
唐宋时百戏均甚流行,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元霄节日“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记录了汉以来百戏节目及其发展经过。
尔盾,百戏内容更丰富,更加形式多样,并逐渐向各自独立的体系过渡,一般均用各种乐舞杂技的专名,百戏一词渐少用。
但由百戏衍化的各种戏曲、乐舞、杂技、幻术等艺术之花,仍盛开不衰。
戏曲的虚拟性是传事实之神,所以“虚”也是艺术之真,而这种艺术之真,一定要基于生活之真。
晚清马二先生指出:“戏剧之必肖其事实,此言固也,然而云者,约略形似而已,绝不能遂与真无异也。
设其纤毫无异于事实,则已非戏剧,而为事实矣,此不可不察也”。
如果硬是主张演戏婴象生活之实,则“吾人观于世界人民之动作行为,即为戏剧可也,又何演戏剧乎”(《论戏答客难》)。
因北,戏曲之真,不能如生活之真,应该是艺术之真。
晚湾洪栋园在《后南柯·自序》中提出“以幻为真”,则又从另一角度说明艺术真实,是经过想象虚构的一种“幻”,但这种“幻”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所以能给人以“真”的感觉。
基宁上面对“虚”“实”之认识,顾薰《鞠部丛刊序》又说:“古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皆有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之妙”。
他认为虚实相生,在客观事物中具有普逾性,戏曲也不例外。
晚清戏曲理论对戏曲创作中的虚实问题的探讨,揭示”戏曲艺术创作中的艺术辩证法。
后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进一步提出戏曲创作的表现原则,即是“有意境”,他解释道:“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因此,传神美、意境美,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一大独特的审美特色。
这些特色,凝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能,构成了独特的戏曲观,使中国戏由在世界戏剧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独特的艺术光辉。

为您推荐

《晚清戏曲小说目》

《晚清戏曲小说目》 : 近代文学书目专集。编者阿英(即钱杏邨)。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出版,包括《晚清戏曲录》、《晚清小说目》两部分。阿英收藏晚清文史资料比较丰富。1934至1941年旅沪期间,曾编成晚清书..

《宋元戏曲史》

《宋元戏曲史》 : 戏曲史著作。一名《宋元戏曲考》。编著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著名的学者,著作繁富。   《宋元戏曲史》论述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全书共16章,以宋、元两朝为重..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 : 包括传奇戏曲和杂剧,分别在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衍化而来。作为两种不同的戏曲艺术形式,它们各自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   传奇戏曲  传奇戏曲的前身是南戏,即南曲戏文。产生在浙东温州..

《宋元戏曲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