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利、锐利。
西汉元帝永光二年秋,陇西羌人犯边,帝下诏召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及右将军冯奉世等入朝商议。奉世愿统率军队征讨。皇帝问用兵之数,奉世说,羌人三万,按通常规律,当加倍,出兵六万。“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羌戎所用兵器不过弓箭、长矛,并不锋利,用四万人马,在一月之内就可以决胜,)丞相、御史不主张多发兵,认为一万人屯守足够了。奉世带领朝廷调拨的一万二千人到陇西,因羌军甚多,不能破敌,上书请求增兵。
元帝增兵六万,奉世大破羌人。(《汉书·冯奉世传》)
今沿用本义并有发展。
①锋利、锐利。茅盾《小巫》:“县里转报到省,强盗就变成了土匪,‘聚众二三百,出没无常,枪械犀利。’”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十八:“余静的心像是给犀利的刀子绞割。”《名作欣赏》:“最早把她的撼人心魄的、带有强劲犀利的笔力和刀锋的战斗的版画引进到我们这块灾难深重的土地上来的,是鲁迅先生。”
②喻语言、感觉、眼光等的锐利。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小小说两篇》自读提示:“小小说用最短的篇幅,以最简洁的记叙描写,抓住一个简单事件,突出刻画一两个人物形象,显得短小精悍,活泼犀利。”《名作欣赏):“对名作,用最严厉的尺度,作最苛刻的评审,不放过艺术上的每一瑕疵。这当然不仅需要犀利的艺术见解,还要有一点敢于冒犯名人、权威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