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盖恩斯 简·皮特曼小姐自传(1971 ):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盖恩斯是美国黑人小说家,1933 年1 月15 日出
生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奥斯卡附近的一个种植园里,父亲是种植园里的
工人,他本人从9 岁起当童工,砍一天甘蔗挣5 角钱,直到15 岁才随父母迁
居加州,16 岁时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被纽约一家出版公司退了回来。1953
年在加州读完高中后参军,2 年后入旧金山州主学院,1957 年取得学士学位
后获华莱士·斯坦格纳文学创作奖学金,在斯坦福大学攻读文学创作一年。
从1956 年起他陆续在一些小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 1959 年他的短篇小说 《归
来》获得约瑟夫·亨利·杰克逊文学奖,此后他就立志专门从事创作,迄今
已出版长篇小说4 部和短篇小说集2 部。第一部长篇小说《凯瑟琳·卡米埃》
(1964 )的初稿完成于1949 年夏天,几经修改才得以出版,内容主要写黑人
杰克逊与一个骄傲的克里奥尔农夫之女凯瑟琳之间的恋爱,从政治、经济和
历史的角度描写爱情,颇具深度。第二部长篇小说《爱情与尘土》(1967 )
也是爱情小说,写一个黑人青年与某个法裔有夫之妇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
活生生的形象揭示出腐朽的社会经济制度是产生悲剧的根源。第三部长篇小
说即本书,是作者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书名虽是“自传”,其实是一部描写
生动、人物形象丰富的长篇小说。第四部长篇小说《在我父亲的屋子里》
(1978 )写美国南部某小镇是一个身为黑人社会栋梁的牧师与他青年时代过
放荡生活时被他遗弃的私生子之间的矛盾,儿子的控诉动摇了父亲的信念和
他的社会基础。这部小说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较为逊色。
内容概要 全书共分4 卷,前2 卷《战争岁月》和《重建时期》通过简
小姐的经历描写美国黑人在南北战争后所获得的 “自由”的真相。后 2 卷 《种
植园》和《黑人区》主要写南北战争后南方种植园里黑人的生活与斗争。 1884
年七八月里天气炎热的某一天,我才10 岁或11 岁,主人和其他人都躲到沼
泽地里去了,只剩下女主人和我在家。先是一大队南方军经过这儿,女主人
命我提水到路边给士兵们喝。夜里北方军来了,我送水去时,一个名叫布朗
的下士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笛赛,他说笛赛是奴隶的名字,以后你就
改叫我女儿的名字简·布朗吧,我觉得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美丽的名字。
北方军走后,女主人叫我笛赛,我说我已改名简·布朗小姐。因为我顶了嘴,
老爷就叫两个奴隶把我按到,剥光我的衣服,先叫女主人用9 根皮带编成的
鞭子抽我,接着老爷自己抽。他们打得我浑身出血,还想卖掉我,但照目前
的时局又无人要,想弄死我又怕万一布朗先生回来追问我的下落,最后罚我
下地去干重活。有一天太阳还老高,我们在地里忽然听到收工的钟声,监工
要我们到大房子里集合,老爷拿着一张纸沾在廊子上,宣布说我们都自由了。
我们可以留在这儿按谷物分成制干活,也可以离开。我妈妈在我很小时候就
被监工打死,我爸属于另一个种植园,我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们有几个
人决定去北方。老爷只准我们带随身的衣服(奴隶时代男人有2 条短裤2 件
衬衫、一双鞋和一件外套,女人有2 件衣服、一双鞋、一件外衣和一些土豆
苹果当食物),于是我们几个人结伴北上。有一个伙伴叫大劳拉,身材和力
气都跟男人差不多,她一手抱着小女儿,一手搀着儿子内德,同时还一路上
保护着我。不久我们遇上巡逻队,他们是南方各州的穷白人,过去经常被雇
佣来为老爷们寻找逃跑的奴隶,就是他们和南方军的一些士兵后来组成三 K
党虐杀黑人。大劳拉和小女孩以及几个同伴都被巡逻队打死了,我牵着孤儿内德继续前进。谁知走错了路,北上变成了南下。路上我们遇到从北方来的
一个联邦政府调查员,被送进孤儿收容所,又从收养所出来北上去找布朗先
生。在树林里有个打猎的黑人告诉我们说,不久前他亲手埋葬了一个被南方
军吊死在树上的黑人,他的内脏都被挖了出来,以儆诫其他黑人。后来我的
多半时间都在灌木林里穿来穿去,看见人就躲藏起来。最后我们实在走不动
了,一个好心肠的南方穷白人乔布用马车把我们带到一个同情黑人的共和党
种植园主博思那里,我们就留下来在田地里干活,我那时不过十一二岁,但
干的活和拿的工资跟其他人一样多。后来听说为了国家获得统一,南方的土
地又还给南方军管了,北方军和自由局离开之后,人们又开始逃离南方。那
时内德已十七八岁,长成一个又高又瘦但很严肃的小队子,改名内德·道格
拉斯,想成为象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那样的伟大黑人领袖。他已学会看书
写字,还习惯叫我妈妈。我注意到他在参加什么秘密活动,是什么委员会的
成员之一。一些种植园主想阻止黑人离开南方,也开始注意象内德这样的人。
一天夜里,九个披着床单的人一脚踢开我家小屋的门来找内德,恰好内德不
在,他们对我拳打脚踢,威胁说要烧掉我的小屋,逼着我说出内德的下落,
我当然一字不说。但我与内德不得不分手了,我在某种意义上说已嫁给了这
地方,很难离开。内德去了堪萨斯,我开始跟乔·皮特曼来往,他死了老婆,
有2 个小女孩。我由于从小挨鞭子毒打,受了内伤,不但长不高,而且不能
生育。我渐渐爱上了乔,最后与他居住在一起。我们那时不信教,不知在教
堂里结婚。奴隶制时代老主妇和小主妇抬着一把扫帚,离开地面一点,老主
人叫一对奴隶夫妇拉着手跳过去,算是结婚仪式。我们当然不再需要举行跨
扫帚的仪式。我们为了多挣些钱,搬到另一个种植园去住,乔当驯马师,我
在大房子里干活,两人每天合挣一美元。我们一起生活了十年,乔终于因追
捕一匹逃跑的雄马被绳子勒死。内德走后一直跟我通信,他参加了古巴战争,
战后回到了我身边,当了教师,但一年后因宣传激进思想,被白人杀手枪杀
了。我为了摆脱对往事的记忆,就只身搬到沙姆逊家的种植园居住,给罗伯
特·沙姆逊上校干地里活,不久我就参加了教会,皈依了宗教。这里是南方
落后地区,虽说奴隶制被废除了,奴隶时代的主活方式和习俗却大部分保持
着,监工可以随意鞭打男女工人,种植园主有无上权力,连州长因过于同情
穷苦白人和黑人也被暗杀。罗伯侍与女黑奴的私生子蒂米只能当少爷鲍伯的
仆从,尽管鲍伯是蒂米的同父异母兄弟。后来鲍伯爱上了混血女教师玛莉,
遭到父母的反对,也是先辈留传下来的“正常行为”准则所不允许的,结果
留下一封遗书自杀。然而黑人区里的情况并不因此有些改善。但不久我们中
间终于出现了带头人。他名叫吉米,出生在黑人区深处,是我简·皮特曼接
他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吉米13 岁时皈依了宗教,去新奥尔良他母亲那里呆了
两年,又回到他姑奶奶莉娜和我身边,还在教堂里讲话,说是整个南方发生
的事这里也要发生,我们大家必须战斗。吉米希望我也能参加他们的斗争,
因为象我这样一位百岁老人是可以帮助很多黑人的。我们这儿贝荣城里的饮
用喷泉上不准黑人喝水,吉米却让一个黑人姑娘去喝了,结果那个姑娘被捕,
吉米立刻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我和一伙黑人,包括莉挪和照顾
我生活的玛丽正要出发去贝荣,罗伯特上校却赶来阻拦我们,还说吉米已在
贝荣被人开枪打死。有些人听了这话害怕了,但也有人说吉米根本没死。我
说,死去的只是他的一小部分,他的其余部分正在贝荣等着我呢。于是那些
勇敢的人都跟我一起向贝荣出发了。作品鉴赏 本世纪 60 年代在黑人抗暴斗争的影响下,美国黑人知识界
也掀起一场争取全面文化自主的运动,一些黑人学者提出要把颠倒了的历史
重新颠倒过来,其中包括对奴隶制重新作出评价。美国黑人学者海泽尔·卡
比在《黑人思潮:写奴隶制的黑人历史小说》(1989 )一文中说,尽管奴隶
制对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影响很大,但奴隶制作为一种主产方式和特定的社
会秩序,却很少成为美国黑人历史小说中艺术构思的中心。这种情况在 70
年代以后才有所改变。以威廉·L ·安德鲁斯为代表的年轻一代黑人学者通过
收集、考证、整理、出版,对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奴隶纪实文学作出新的评价,
甚至称盛行奴隶纪实文学的18 世纪50 年代为“第一次黑人文艺复兴。”本
书就是模仿奴隶纪实小说写的一本奴隶自传体小说,它有七八十年代出版的
新奴隶纪实小说的共同特点:用黑人众口相传的民间历史来纠正和补充有关
奴隶制的历史记载,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已不同于旧奴隶纪实文学中的男女主
人公,他们有更高的政治觉悟,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作者盖恩斯谈到自己的
创作时,说他迄今为止主要写他故乡路易斯安那的黑人。小说里的人物都是
他极为熟悉的,这些人物都能“在极艰苦的环境中不失去人的尊严,能英勇
顽强地生活和奋斗”,简·皮特曼即是这一样个人物。作者还说,有些激进
的黑人作家曾指责他对社会的抗议不够有力。但他认为,“写小说更应注意
表现人物品格的力量,而不在于表现人物的忿怒。 《简·皮特曼小姐的自传》
也是一部抗议小说,只是抗议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谈到他自己的艺术特
点时,盖恩斯说他受海明威的影响最大、在引文中把所有不必要的形容词和
副词都去掉了。他说,海明威的艺术特点之一是笔下人物经得起在压力下的
考验,但有谁比美国黑人民族更受到压力?有谁比美国黑人民族更经得起考
验?因此他觉得自己受海明威的影响是很自然的,盖恩斯的头两部小说显然
更多地受福克纳的影响,不过有些西方评论家如美国的埃尔文·奥伯特则认
为盖恩斯对美国南方社会的理解要比福克纳深刻,他的作品也更富于戏剧力
量,艺术上更有成就。盖恩斯的四部长篇小说中唯有本书模仿奴隶纪实小说
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借简小姐之口,叙述从1864 年美国奴隶宣布解放前一年
起到1963 年美国黑人民族运动高涨时期为止近百年的历史, 作者所采用的是
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方法,把罪恶的奴隶制对美国黑人民族的影响描绘得淋
漓尽致,历历在目。奴隶贸易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
一,从 17 世纪初期起,欧洲各国的奴隶贩子就开始从非洲贩运黑人奴隶到北
美洲去开发富饶的自然资源。在美国获得独立之后,贩卖奴隶的罪恶活动不
仅没有停止,反而如杜波依斯所说,“靠美国资本、由美国船只装运、在美
国公民管理下、在美国旗帜下继续进行下去。”自由的非洲黑人被迫在美国
南部的种植园里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达200 年之久。主人和监工可以随
意鞭打与虐杀黑人,可以任意蹂躏黑人女奴隶。本书开卷就勾画了十来岁的
小黑奴简惨遭女主人和主人鞭打的图景。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黑人只是获得
名义上的解放,正如列宁所说:“闭塞不通,粗野无知,缺乏新鲜空气,好
象一座对付‘解放了的’黑人的监狱,这就是美国的南部。”本书第三部《种
植园》把这座“黑人监狱”的习俗风尚、行为准则描绘得栩栩如生。但哪里
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美国广大的黑人终于逐渐觉醒,起来斗争,连沙姆
逊种植园这样的落后地区也不例外,而且象筒小姐这样一百多岁的老人也坚
持去参加示威游行。本书称得上是一部写得很成功的反映近百年来美国黑人
生活的形象历史。(施咸荣)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