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逊,埃德温·阿林顿 : 诗人。生于缅因州,在加德纳镇长大,该地是他后来诗中出现的 “蒂尔伯里镇” 的原型。他入哈佛大学两年后(1893)因父亲病笃和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母亲突然死于白喉,父亲缠绵病榻,罗宾逊说这是 “一座活地狱”,把他的“世界分成了两半”。他哥哥命运多舛,家庭破产,自己患耳疾,担心脑力受损害,觉得自己生不逢时,“从一开始就经历着一场悲剧”。他干过各种杂活,当过自由作家,后得罗斯福总统的帮助才在纽约海关当上了职员。他因患癌症于1935年病殁。
第一部诗集《急流与昨夜》(1896)自资出版,翌年再版时改为 《夜的孩子们》,集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表明他的写诗天才已经锋芒毕露。叙事诗《克莱格上尉》(1902)的出版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从1911至1923年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创作时期。《诗集》(1921)和《死两次的人》(1924) 都得了普利策奖。到二十年代初期,他已蜚声文坛,经济上开始自立了。1927年,他的叙事诗三部曲 《默林》(1917)、《兰斯洛特》(1920)和 《特里斯特兰姆》(1927) 中最后一部成为畅销书,获普利策奖。1929至1935年期间,一年出版一个诗集,其中包括《门口的马提亚》(1931)和《阿马兰斯》(1934)。
罗宾逊的诗坚持用传统诗体形式,写传统题材,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分析他受莎士比亚、华兹华斯、丁尼生和罗伯特·布朗宁等人影响的程度。他早期的诗作至今为人们所钟爱,主要是因为那些短诗是一幅幅维妙维肖的人物肖像画,是蒂尔伯里镇上的失恋者和畸零人的肖像,宛若新英格兰小镇的一幅幅鲜明的风俗画。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为他的 《贾斯帕国王》(1935)写的前言中说,罗宾逊“赞赏旧传统,又在寻觅新东西”。他的“新”主要表现在对诗歌的看法上。例如,他在诗中将同情和讽刺熔于一体,已成为现代诗歌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主张在逆境时刻要忍耐,已成为存在主义运动的先声。他反对别人说他悲观,他在1897年写道:“这个世界不是一座‘监牢’,而是一个精神幼儿园,成千上万的神志不清的婴儿在拼错上帝的名字。”
罗宾逊的诗以叙事为主,但也有受人赞扬的象征主义抒情诗,例如《献给一位死去的女士》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关于另一首诗,西奥多·罗斯福曾这样写到,“我不敢肯定地说我是否理解《卢克·哈弗格尔》,但我可肯定地说我喜欢这首诗。”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