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 : 这个术语,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都有人使用过,指的是本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所包含的一个小的反响。六十年代文学批评家欧文·豪、哈里·莱文、伊哈布·哈桑等人使用过这个术语,也仅是笼统地指五十年代以来西方文学中既脱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又和早期的现代主义有所不同的现代主义文学。直到现在,西方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对这个术语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的、明确的定义。尽管这样,七十年代这个术语在美国已相当流行。大学里开设后现代派小说课程,至少有一种季刊专门讨论后现代派文学。1979年6月西德杜宾根大学以“七十年代的美国”为题的学术讨论会上,邀请了三个“后现代派”的美国作家:威廉·加斯、约翰·霍克斯和约翰·巴思。约翰·巴思在《后现代派小说》一文中,把唐纳德·巴塞尔梅、罗伯特·库弗、斯坦利·埃尔金、托马斯·品钦、库尔特·冯尼格特等人也列为公认的现代派作家。该文认为前现代派(指传统的资产阶级现实主义)过时了,现代派也陈旧了,后现代派小说的纲领应该是对这两派的主张的综合或超越。它既不单纯否定,也不单纯模仿。巴思举出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宇宙画》(1965)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1967)为例,说明他理想的后现代派作品应该“一只脚在幻想世界里,另一只脚在客观现实中”。欧文·豪在《群体社会和后现代派小说》一文中,认为在群体社会里,作家无法直接表现索然无味、没有定形而又难以捉摸的现实生活,只好用寓言、流浪汉小说、预言和忆旧等方式来表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苦恼以及追求自我的理想。他举的例子是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雨王汉德森》和诺曼·梅勒的《鹿苑》。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主义问题》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文章中,则着重指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点,如趋向沉默、分散、开放、多元和不确定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