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威尔,罗伯特 : 诗人。生于波士顿一个显贵之家。他在读书期间受到文学评论家约翰·克罗·兰森、罗伯特·佩恩·沃伦和克莱恩·布鲁克斯等人的影响,1940年皈依天主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拒绝服兵役而坐牢达两年之久。后来,他曾任国会图书馆诗学顾问,在多所大学执教,积极参与美国六十年代的社会政治活动,反对美国干涉越南战争,拒绝约翰逊总统向他发出的到白宫参加宴会的邀请。
罗伯特·洛威尔是“一位不稳定的诗人”。他的写作题材和写作风格在不断地急遽变化着,这使评论家们感到不可思议,直到他死后的今天,人们还是这么看。他的诗大体可分为三部分。早期的诗受天主教思想影响,主要作品有《面目全非的土地》(1944)、《威利勋爵的城堡》(1946)和 《卡瓦纳家族的磨坊》(1951)。《威利勋爵的城堡》跟《荒原》相似,是多种变化融合在一起的产物,获普利策诗歌奖。他中期的诗写个人思想上的崩溃和政治问题,如《人生的探索》(1959)是用自由诗或松散的韵体写成的,其中包括多篇长诗和散文,写他家庭的变化,写他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住医院、坐牢和结婚后的生活,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一本书,评论界称他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诗歌形式,即“自白诗”。《献给联邦死难者》(1964)诗集标志着作者已从个人痛苦和不幸中跳出来,愈来愈关心社会政治问题,关心文学、宗教、历史和人们的生活现实,另外在诗体形式上也有了新发展。《大洋岸边》(1967)诗集是为遭受越战之苦和原子毁灭威胁的一代人写的哀歌。洛威尔晚年的写作题材向多样化发展,偏重写自由体诗,写哀歌。《札记,1967-68》(1969) 表明作者对六十年代的担忧,认为有一种侵略势力威胁着人们,但他缺乏阶级观点,分不清好人与坏人。《献给莉奇和哈里特》(1973)和获普利策诗歌奖的《海豚》(1973)写爱情和婚姻主题,是两本很受欢迎的诗集。罗伯特·洛威尔以“自白诗”的形式,通过写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彷徨和愤懑情绪,表达了他们对日益混乱的时代的忧虑。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