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罗,A. :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由于父母分居,马尔罗中学尚未毕业就独自谋生,给出版商当助手。他从1920年开始发表评论和出版诗集,同时对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3年,他和妻子一起去柬埔寨探险,在丛林里发现了几座古代雕塑,因为想运走而被判处3年徒刑,后在A.纪德、L.阿拉贡等声援下被改判缓刑才得以回到法国。他在此期间接触过“青年安南”运动的成员,受到了反殖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在1925年又重返中南半岛,先后办过《印度支那报》和《马尔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锁链中的印度支那》,揭露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殖民统治,但不久两本期刊都因受到查禁和缺乏经费而停刊。
马尔罗在1925年为购买字模去过香港,受到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革命形势的影响,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富有东方色彩的题材。《征服者》(1928)以省港大罢工为背景,描写了广州革命政府里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王家大道》(1930)参照他在柬埔寨的经历,写佩尔肯和克洛德在中南半岛发掘雕像、最后佩尔肯丢掉性命的冒险活动,宣扬人必将超越死亡的哲理。《人类的命运》(1933)描绘了中国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分裂的过程,通过各种人物的经历来探讨人类的命运,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马尔罗虽然没有亲身体验中国的革命,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外国人,但他几乎是现当代法国文学中唯一以中国革命为题材的重要作家。这些小说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既有探索人类命运的哲理性,又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A.希特勒上台以后,马尔罗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斗争。他在1934年先后担任世界争取无罪释放G.M.季米特洛夫和E.台尔曼委员会的主席。小说《轻蔑的时代》(1935)写德国共产党的一位领导人被捕入狱以后,另一位同志为了党的利益冒名顶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这位领导人的自由,显示了德国共产党人英勇的自我牺牲精神。1936年,下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马尔罗在法国募集了20多架飞机,组织了一支志愿的国际空军中队。他亲自担任队长,数十次驾机执行轰炸任务,两次负伤,为挽救马德里做出了贡献。《希望》(1937)描绘了西班牙人民英勇抗战的情景,就是他这段经历的写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马尔罗参加了坦克部队,1940年6月受伤被俘,5个月马尔罗(左二)与戴高乐(左三)在会议中后逃出了战俘营。1944年,他潜入敌后组织了一支游击队,因受伤再次被捕,被盟军救出后又建立了阿尔萨斯—洛林独立旅,参加了解放阿尔萨斯的战役。他在《轻蔑的时代》里曾表示信仰共产主义,但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他转而信仰以C.戴高乐为代表的法兰西民族主义,1945年11月被任命为戴高乐内阁的新闻部长。二战后他脱离了党派活动,潜心钻研艺术,出版了《艺术心理学》(3卷,1948~1950)、《想象中的世界雕塑博物馆》(3卷,1953~1955)和《诸神的变异》(1957)。1958年,戴高乐重新上台组阁,马尔罗先后担任文化部部长和国务部部长,曾在1965年7月访问中国。戴高乐引退以后,他也退出政坛,出版了600多页的《反回忆录》(1967)等散文和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