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 :

以A.罗伯-格里耶、N.萨洛特、M.布托尔、C.西蒙等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公开宣称与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决裂,探索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语言,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刻画出一个前人未曾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内心世界。评论界称他们为“新小说派”或“反传统小说派”。这一流派在50年代刚出现时不为人所理解,被认为是“古怪”“荒诞”“好像发精神病”。但到了60年代,新小说派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这一流派的小说和理论,在西欧、美国和日本曾流行一时,影响遍及波兰、捷克等东欧、中南欧国家。

新小说派在法国大致流行于19531960年。1960年以后,新小说派出现新的倾向,可以说是第二代新小说派的开始。新小说派的代表作有萨洛特的《马尔特洛》(1953)、《行星仪》(1959)、《金果》(1963),罗伯-格里耶的《橡皮》(1953)、《在迷宫中》(1959),布托尔的《米兰巷》(1954)、《变》(1957),西蒙的《风》(1957)、《草》(1958)、《弗兰德公路》(1960)等。理论著作有萨洛特的《怀疑的时代》(1956)、罗伯-格里耶的《为了一种新小说》(1963)。

新小说派作家虽然创作方式各有特点,但具有共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从19世纪中叶以来,现实主义的小说艺术由于墨守成规,从表现方式到语言都已呈“僵化”现象。新小说派反对以H.de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方法,因为现实主义作家往往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内心分析、情景描述、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等手段,诱导读者进入作者事先安排的虚构境界,使人们只能通过作者或作者塑造的人物的眼睛去看外在的事物,实际上是使读者进入一个“谎言的世界”,因而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新小说派反对传统小说以人物为核心,认为把人作为世界的中心,一切从人物出发,使事物从属于人,由人赋予事物意义,就使客观世界带上了人的主观色彩,混淆了物与人的界限,抹杀了物的地位,忽视了物的作用和影响。罗伯-格里耶认为,“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按照他的看法,这个世界是由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构成的,而现代人是处在物质世界的包围中,人只能通过视觉看到它的外表,不应凭主观赋予它任何意义,因此他主张小说要把人与物区分开来,要着重物质世界的描写。他认为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塑造人物形象,更不在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场、道德观念,而是要写出“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萨洛特则认为作家要能够透过人的日常活动和平凡言语,揭露潜意识的内心活动,探索那“潜在的真实”。布托尔认为新小说派的任务在于通过对外界事物如实的描写,从现代人复杂的、混乱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奥秘的所在,从中建立一个有条不紊的精神世界以填补生活的空虚。虽然这一流派的作家对小说的主要任务意见不一,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塑造人物不是小说创作的目标。新小说中的人物不过是表现某种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不但面目模糊不清,有时连姓名也没有。如在布托尔的代表作《变》中,作者把主人公定名为“你”,使读者处于主角的地位。

在结构方面,新小说派主张破除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格式的限制,认为不必遵守时间顺序和囿于空间的局限,作者有自由“重新建立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还认为人生不过存在于“一瞬间”,过去、现在、将来可以同时存在。现实、想象、幻觉、记忆、梦境往往互相交错或重叠。他们反对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诱导读者进入一个“虚构的世界”,新小说的情节结构往往不分开端和结局,有时结尾又回到开头,有时全书结束但故事仍在继续。新小说派认为传统小说中惯用的语言也必须彻底改革,因为这些语言由于长期重复使用已变为“陈套”或“僵化”,失去了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生活的能力。他们反对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和那些“内含的、隐喻的、魔术般的词汇”,认为这足以使描写的事物失实。他们主张采用“表明视觉的和标志性的即限于度量、定位、限制、明确作用的词汇”,按照罗伯-格里耶的看法,就是冷静的、准确的、像摄影机一样忠实的语言。

新小说派在思想上受S.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H.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E.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上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意识流派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的观点及其某些创作方法。他们否定小说艺术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钻入自我的意识中寻求“真实”,脱离现实,脱离读者。

1960年以后出现的以期刊《原样》为中心、以青年作家Ph.索莱尔斯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小说派即新新小说派,在小说形式的革新方面更进一步。他们连标点都予以废除,文章不分句子,不分段落,给人的印象好似人类又回到原始时代去了。

为您推荐

摩根,S.

摩根,S. : 生于西澳首府珀斯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体弱多病,基本靠母亲做清洁工维持一家生活。上学时因肤色与别人不同常遭同学质询。15岁得知真相。婚后开始寻根之旅与创作。1987年,自传体小说《我的位..

拉比什

拉比什 : 生于巴黎一个工厂主家庭。拉比什最初学习法律,同时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戏剧编年史和短篇小说。1837年开始戏剧创作,第一个剧本《水盆》没有发表,最后一部戏剧为《钥匙》(1877)。1837~1877年,他一共创..

格伦维尔,K.

格伦维尔,K. : 生于悉尼。大学毕业后一度应聘电影公司从事编辑工作,后旅居欧洲数年。1980年赴美国,入科罗拉多大学深造,攻读硕士学位。1983年回国,受聘于澳大利亚特别广播服务电视台与电台。处女作《长胡..

斯通,L.

杜康,M.

杜康,M. : 生于巴黎,卒于德国巴登巴登。父亲是医生。家境富裕,酷爱旅行。1844~1845年,去了土耳其、希腊和阿尔及利亚,带回来的作品是《东方的记忆和风光》(1848)。后来和G.福楼拜一起去旅行,《埃及、努比亚、..

拉迪盖,R.

拉迪盖,R. : 生于圣莫尔市,卒于巴黎。父亲是漫画家M.拉迪盖。11岁时因成绩欠佳而退学,在家里的藏书阁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15岁时就与P.毕加索等作家、艺术家交往,与J.科克托的亲密友谊对他的创作..

拉德,S.

拉德,S. : 生于昆士兰州德莱顿的一个选地农家庭。只上过几年小学,12岁辍学,先后在选领地上打杂、放牧、剪羊毛。1886年前往昆士兰首府布里斯班,当了一名小职员,3年后调入行政司法官办公室工作。酷爱划船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