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现当代文学

    黎巴嫩现当代文学 :

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与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相邻,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者各占约一半。这片滨海地区曾历经腓尼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十字军等统治,16世纪以后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下。其间,西方人积极进行文化渗透,在此地建立了不少基督教教会学校。步入近代,黎巴嫩的阶级矛盾、宗族矛盾、民族矛盾、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催生了这一地区的民族意识觉醒,促使当地人民起来进行反抗。

自19世纪下半叶起,黎巴嫩的文化、文学开始复兴,与埃及一同走在近现代阿拉伯复兴运动的前列。原因正是西方长期的文化渗透带去了近现代西方文明、文化和价值观念,客观上促使其知识分子决心进行社会改良,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民主,成为阿拉伯世界民族运动的先锋。印刷机的引入为创建印刷厂、创办报刊提供了条件,进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此外,黎巴嫩境内宗派、民族众多,虽在客观上导致国内纷争频仍,但也铸就了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

在黎巴嫩近代文学的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诗人、作家有纳绥福·雅兹吉、艾哈迈德·法里斯·希德雅格 、苏莱曼·布斯塔尼、马龙·尼卡什等。雅兹吉的代表作是以古典“玛卡梅”故事形式撰写的《两海集》(1860);希德雅格游历欧洲各国而写成的游记《法里雅格之经历》(1855)对奥斯曼帝国统治及保守、愚昧的社会现象予以抨击;布斯塔尼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阿拉伯文译者,对阿拉伯语翻译学与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尼卡什将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成名作《悭吝人》引介至黎巴嫩戏剧舞台,标志着黎巴嫩乃至整个阿拉伯国家现代戏剧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覆灭,黎巴嫩被划归法国接受委任统治。这一时期主导黎巴嫩文坛的是浪漫主义流派,其中成就较大的是诗人伊勒亚斯·艾布·舍卜凯、小说家哈利勒·台基丁等。以他们为首的“十人社”是这一流派的核心。与此同时,象征派、唯美派、帕尔纳斯派等西方文学各种流派都在黎巴嫩找到了知音。象征派的代表人物为艾迪布·穆兹希尔和优素福·葛苏布、赛义德·阿格勒等。除此之外,古典传统诗歌也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代表人物有谢吉布·艾尔斯兰、什布里·曼拉特等。被推举为阿拉伯“诗王”的小艾赫泰勒在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间架起桥梁,其诗歌继承阿拉伯古典文学传统,又勇于创新,诗中充斥着瑰丽想象和饱满激情。

20世纪20年代的黎巴嫩小说创作以历史小说为主,代表人物为福阿德·艾福拉姆·布斯塔尼。现代黎巴嫩小说的第一个繁荣期始自193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主要小说家为凯莱姆·穆勒哈姆、哈利勒·台基丁、马龙·阿布德、陶菲格·尤素福·阿瓦德等。台基丁的作品表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风格,通过平易的故事和质朴的人物形象反映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阿布德的乡土小说创作尤为出色,被视作现代黎巴嫩乡土文学的先驱;阿瓦德的作品《面包》(1939)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最早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自19世纪下半叶起,奥斯曼帝国加紧对黎巴嫩、叙利亚的剥削和压迫,控制思想、言论的自由,大量移民迁徙到埃及和欧美国家。在相对宽松的言论、出版环境中,黎巴嫩侨民里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诗人、作家,为阿拉伯文化复兴和阿拉伯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旅居美洲作家中的佼佼者为纪伯伦、米哈伊勒·努埃曼、艾敏·雷哈尼、赖希德·赛里姆·胡利、马鲁夫兄弟等人,旅居埃及的作家中声名最著的是诗人哈利勒·穆特朗和作家乔治·泽丹。穆特朗在埃及与艾哈迈德·绍基、哈菲兹·伊卜拉欣并称三杰,被誉为“两国诗人”,其诗歌富于想象,充满感情,擅长描绘细节,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乔治·泽丹著有多部历史小说,推动了现代阿拉伯小说创作的发展。

1943年,黎巴嫩正式宣布独立并成立共和国。1946年正式摆脱法国的委任统治。独立后,黎巴嫩文坛经历了又一个繁荣时期。较为自由的言论氛围造就了繁盛的新闻出版业,也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文化环境,吸引了阿拉伯世界众多文化界人士,为黎巴嫩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文学创作、出版提供了强大助力。不少学者认为,上述繁荣时期以著名诗人阿多尼斯创办的《诗歌》杂志的发行(1957)为标志。在黎巴嫩影响较大的文学刊行机构还有苏海勒·伊德里斯创办的《文学》杂志和文学出版社。然而,由于宗教派别的纷争和阿拉伯与以色列的长期争端,再加上超级大国的插手,黎巴嫩的局势长期动荡不稳,1975~1990年的内战更是给黎巴嫩人民及其国境内的大批巴勒斯坦难民带来深重苦难。漫长残酷的战争阻碍了黎巴嫩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事业的同时,也催生了不少以内战为背景的杰出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当代的黎巴嫩诗坛较为著名的诗人有阿多尼斯、艾敏·奈赫莱、布鲁斯·萨拉迈、赫利勒·哈维等。阿多尼斯是黎巴嫩诗坛先锋派的代表,对祖国、人民、人类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其诗以象征、朦胧,并带有一抹苏菲派的神秘色彩为特点,凭着哲理和思想性而显得厚重,又借助想象和隐喻的翅膀而变得灵动。

在二战后的黎巴嫩小说界,一批老作家仍笔耕不辍,如台基丁、阿瓦德、阿布德等。阿瓦德创作的《贝鲁特磨房》(1975)从多方面揭示60年代的黎巴嫩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被认为是一部揭示了黎巴嫩内战原因的小说。当代成就较大的黎巴嫩男性小说作家则有穆罕默德·达克鲁卜、艾哈迈德·苏维德、乔治·哈纳、赫德尔·纳卜瓦、哈利姆·巴拉卡特、苏海勒·伊德里斯、伊勒亚斯·胡利等。他们的作品大多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黎巴嫩下层人民的贫困、苦难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伊德里斯的小说《拉丁区》(1953)被视作阿拉伯文坛中探讨东西方文明关系的重要作品;胡利的代表作《太阳门》(1994)重述了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的故事,具有史诗般的叙述风格。

现当代黎巴嫩文坛涌现出大批女性作家,其中不少人身兼作家与活动家两个身份。老一辈的有梅·齐雅黛、塞尔玛·塞伊格等。她们的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发出了现代阿拉伯妇女解放的强音。新一辈杰出的黎巴嫩女性作家有莱拉·巴阿莱贝姬、伊米丽·纳赛鲁拉、莱拉·乌瑟朗、哈娜·谢赫、胡达·巴拉卡特、朱玛娜·哈达德等。她们的作品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男权思想的束缚,追求平等、独立的人格和自身生存的价值,并使之与民族解放斗争、社会政治紧密相连的主题。此外,普通黎巴嫩男女在内战中遭受的深重苦难也是她们书写的重要主题。

黎巴嫩戏剧在60年代也经历了一个繁荣时期,标志是1960年黎巴嫩国家剧院的建立。一批勇于突破创新的戏剧家纷纷组团排演,在文学性较强的戏剧作品中融入现代舞台元素,并涌现出一批中小型剧团和表演流派。但70年代的内战却使戏剧事业遭受沉重打击,直至内战结束后方缓慢复苏。黎巴嫩戏剧界的代表人物是穆尼尔·艾布·德布斯、哈桑·阿拉丁、阿绥·拉赫巴尼与曼苏尔·拉赫巴尼兄弟等。拉赫巴尼兄弟创作了大量音乐剧,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发人深省的对话,伴随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诗歌,生动地展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破了传统戏剧只重娱乐的局限性,将阿拉伯音乐剧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思想高度。

鉴于法国在黎委任统治的历史与黎巴嫩相对开放、外向的文化传统,一些当代黎巴嫩作家采用法语进行创作。成就较大的有诗人萨拉赫·斯提帖,诗人、小说作家维纳斯·胡利-葛塔,作家艾敏·马阿鲁夫,作家、评论家亚历山大·纳贾尔等。其作品有的着力体现西方文化和阿拉伯传统文化的融合,有的描写离散经历和女性体验,有的积极抒写祖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创痛,有的则向西方读者打开中东历史风貌与当代浪潮的窗户。而以英文写作的当代黎巴嫩作家中,较为著名的是旅居美洲的作家拉比阿·阿拉姆丁与拉维·哈吉,拉维·哈吉的《德·尼罗的游戏》荣获2008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内战体验在他们的书写中常常占据中心位置,对普通黎巴嫩人与边缘群体的关注则构成了他们创作的重要特色。近年来,黎巴嫩法语、英语作家的作品屡获相关国家的重要文学奖项,成为法、英语文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为您推荐

阿里·杜阿吉

阿里·杜阿吉 : 生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一个有土耳其血统的小资产阶级家庭。早年丧父,为谋生备尝艰辛,熟悉贫苦阶层的生活状况。后来,自学写作,参加了突尼斯电台《文艺世界》的编辑工作,并参与创立突尼斯..

祖胡尔·瓦妮茜

祖胡尔·瓦妮茜 : 生于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市。曾参与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获国家抵抗者功勋奖章。阿尔及利亚独立后,进入阿尔及尔大学学习,获文学与哲学双学士学位。20世纪70年代初,创办杂志《阿尔及利亚..

穆罕默德·艾什尔里

穆罕默德·艾什尔里 : 生于摩洛哥泽尔洪城。毕业于拉巴特大学法律系,后在多家报刊担任记者、编辑。关心政治,是摩洛哥左翼的人民力量社会主义同盟党成员,因此遭到哈桑二世政府的多次监禁。1996~1998年任..

萨拉赫·丁·布加

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 : “复调”源于希腊文,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由多个各自独立的声调或声部组成的音乐。复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以各声部具有同等价值为主要特点,与主调音乐相对立。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

艾布·卡西姆·沙比

艾布·卡西姆·沙比 : 生于突尼斯托泽尔郊区一个宗教法官家庭。幼年时期在父亲身边接受传统启蒙教育,后进入宰图奈清真大寺和突尼斯法学院学习。酷爱文学,不仅潜心钻研古典诗文,还阅读了大量阿拉伯近现..

塔希尔·瓦塔尔

塔希尔·瓦塔尔 : 生于阿尔及利亚苏格艾赫拉斯市郊外的一个农村家庭。柏柏尔族人。在君士坦丁的伊本·巴迪斯学院毕业后,赴突尼斯宰敦大学进修。其间,曾尝试进行文学创作。1955年,在突尼斯《晨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