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 :

“复调”源于希腊文,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由多个各自独立的声调或声部组成的音乐。复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以各声部具有同等价值为主要特点,与主调音乐相对立。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巴赫金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复调结构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其从原则上超越了个人意志的范围。

复调在小说中的构成取决于作家如何处理不同的声音和意识。“声音”是小说中艺术地呈现出来的“声音”,是通过小说话语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思想、观点、态度的综合体,是传统的批评话语“人物形象”的隐喻。巴赫金强调,复调的实质在于不同的声音在小说中能够保持各自的独立,众多独立声音被结合起来,形成多声部结构。单声结构只有一个具备充分价值的主人公声音,复调结构则要求一部作品中有多种充分价值的声音。而“意识”则是小说创作中作者或主人公在世界中采取的最终的思想立场,是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是一个人的全部思想观念,是传统的批评话语“人物性格”的隐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并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意识的支配下层层展开,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一个统一的事件之中,互相之间不发生融合。主人公的意识,在这里作为独立主体、他者意识、具有独立价值的意识,被艺术地呈现出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这种“声音”和“意识”形成多声部结构的典型。拉斯科尔尼科夫既是一个具有强大精神能量、敏于思考敢于挑战、具有现代个性的人,又是一个致力于跨越已然异化的生存法则与不人道的现实社会价值标准的反抗者,还是一个在超越社会中也超越了自身崇高理想而遭遇失落的悲剧主人公。同时,他还是一个在各种意识的聚变中始终不懈探求着超越的理想途径即完全人道主义地变革现实生活的探索者。反抗、失落、探索这三种不同指向的意识犹如三个声部,彼此交织、互相博弈,既矛盾冲突,又互动共生。

在巴赫金看来,《罪与罚》《卡拉玛佐夫兄弟》是典型的复调小说。复调小说的主要特点在于:①小说主人公是一种具有主体意识的新型主人公。主人公的意识、他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同作者的意识具有同等分量和价值。②小说没有统一的意识和统一的世界,它呈现的是有着同等价值的不同主体的独立意识的多声部。③小说是一种由多个主体的不同的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种声音组成的全面对话小说。

这种呈现多声部对话的复调小说的创作,得力于作者的艺术才华,在于作者这一主体意识的功能特性。复调小说中作者的意识和声音随时随地都存在于这一小说中,并且仍具有高度的积极性。只是这种意识的功能和其积极性的表现形式,与非复调型小说不一样。在《罪与罚》《卡拉玛佐夫兄弟》等小说中,作者并没有把他人意识,即主人公们的意识变为客体,而且不在主人公背后给他们作出最后的定论。在这些小说中,他人意识同作者意识一样,是没有终结、也不可能完成的。作者意识所反映和再现的不是客体的世界,而是这些他人意识以及他们的世界,再现他们就是要叙写出他们真正的不可完成的状态。“不在最后作定论”“不可完成的状态”都是复调小说的重要特征,它们来自作者“对此刻的世界有着异常敏锐的感受”。

以多声部共时性对话为结构特征的复调小说并非突然出现,它的出现与文学传统,尤其是文学体裁传统有密切关联,也与时代生活的复杂性、现代社会现实本身的矛盾性与多元性有关。就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他“所处时代客观上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声部性,平民知识分子和社会游民的处境,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同客观的多元化生活的深刻联系,最后还有在相互作用和同时共存中观察世界的天赋——所有这一切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得以成长的土壤”。

“多声部对话性”是复调小说理论的核心语义。在巴赫金文论话语体系中,“复调”这一从音乐理论中征用到文学理论中的术语,经历了从“小说话语结构”到“艺术思维范式”直至“文化哲学理念”的扩展与绵延。在“复调”的诸多所指构成的一环套一环的“意义链”上,“小说体裁”这一环是巴赫金“复调说”的思想原点。巴赫金首先用“复调”来建构小说体裁理论,用它来指称长篇小说的一种类型。

巴赫金还认为,“复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多声部对话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思维方式,全面革新了作者的艺术立场、人物的艺术功能与作品的结构范式。确认笔下人物也具有主体性而恪守“外位性”的作者立场,获得内在自由、具有独立意识因而能与他人(作者和其他人物)平等“对话”的人物功能,以作者与人物、人物与人物这些不同主体之间不同声音的并列“对话”而建构的作品范式,充分体现了“多声部对话性”对“独白性”艺术思维方式的突破与超越。

在巴赫金的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问世后不久,A.V.卢纳察尔斯基在《新世界》1929年第10期上发表长篇书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性”》。他认为,巴赫金在这本书中陈述的一个事实是有充分根据的,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实质上是创作出来的众多对话”。巴赫金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他比以前的任何人都更加明晰地确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多声部性”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而且还确定了每一种“声音”特别的自主性和充分价值。1963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的修订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面世,在苏联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G.弗里德连捷尔在《俄罗斯文学》1964年第2期上发表书评,不同意将复调小说与独白小说截然对立起来,但也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多声部性”。学者们虽然对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有着种种保留或争议,但对这一理论的核心,即复调式小说世界的“多声部性”复调式叙事结构的“对话性”几乎予以一致的首肯。

为您推荐

艾布·卡西姆·沙比

艾布·卡西姆·沙比 : 生于突尼斯托泽尔郊区一个宗教法官家庭。幼年时期在父亲身边接受传统启蒙教育,后进入宰图奈清真大寺和突尼斯法学院学习。酷爱文学,不仅潜心钻研古典诗文,还阅读了大量阿拉伯近现..

塔希尔·瓦塔尔

塔希尔·瓦塔尔 : 生于阿尔及利亚苏格艾赫拉斯市郊外的一个农村家庭。柏柏尔族人。在君士坦丁的伊本·巴迪斯学院毕业后,赴突尼斯宰敦大学进修。其间,曾尝试进行文学创作。1955年,在突尼斯《晨报》发表..

本萨利姆·哈米什

本萨利姆·哈米什 : 生于摩洛哥梅克内斯城。在首都拉巴特接受高等教育,后于巴黎索邦大学深造,获哲学与社会学博士学位。历任《摩洛哥经济与社会》期刊编辑、摩洛哥文化部部长。曾任教于穆罕默德五世大..

阿卜杜·凯里木·艾拉布

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 : 赫拉普钦科认为文学批评界、理论界不同流派对作家的个性作用有着顽固的贬低,他们一方面相当坚决地贬低艺术家的作用,贬低艺术中的创作因素的作用,将作家看作甚至描述为各种各样事件、生活的..

读本

读本 : 1749年都贺庭钟出版了《英草纸》的作品,这被认为是读本作品的滥觞之作。此后,此类型作品的出版一直持续到近世末期(19世纪60年代)。以山东京传的《忠臣水浒传》(1799~1801)的出版为界,分为“前期读本..

小艾赫泰勒

小艾赫泰勒 : 生于贝鲁特,幼年时在私塾接受教育,后在希克玛学堂与基督教兄弟学堂等地完成学业。原名白沙赖·胡里,因以古代伍麦叶朝著名诗人艾赫泰勒自况及对艾赫泰勒诗歌的模仿,而名“小艾赫泰勒”,并蜚..